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18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货源资讯 > 一件代发货源网 >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发布时间:2019-07-02 12:10:57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推荐阅读《贫穷的本质 》,这本书能解释:穷人为什么会越来越穷? 在微信上发过书评:出处:首发于微信(read01),20130529 , 20130530   如果你对贫穷这个话题有兴趣,这本书读起来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推荐阅读《 贫穷的本质 》,这本书能解释:穷人为什么会越来越穷? 在微信上发过书评:

出处:首发于微信(read01),20130529 , 20130530

  如果你对贫穷这个话题有兴趣,这本书读起来会非常有意思,这本书的两个作者经常直接面对各个国家的底层,有大量的亲身体验,从实际到理论非常的扎实,全书一直在探讨到底什么样的援助会改变穷人的现状?

  1、常识决定命运

  我们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对于达到贫困线(贫困线:是指每天收入低于99美分)以下的穷人来说是常识在决定命运,当收入低于一定程度后,所有的获取消息渠道都要花钱,如电视、报纸、书籍和网络。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普通人所了解的常识,穷人很难了解和知道,更麻烦的是他们无法判断哪个是真的哪个是的。

  书中举了一些深刻的例子:印度最贫穷的人身体很瘦小,而原因在于这一代人的母亲在童年时间就营养不良,因此才会生下身材较为矮小的孩子。 印度国家家庭卫生研究所显示,约一半5岁以下的儿童发育迟缓,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极度营养不良。

  而营养不良的原因不是因为贫穷,而因为缺少常识而导致的疾病,比如印度24%的男士和56%的女士都患有贫血症。 他们并不是不了解补充铁元素和加碘盐的重要性,也不是买不起,当他们有钱的时候会买一些更好吃的食物或减少乏味的东西如电视机。 印度人为会婚礼和葬礼花费难以想象的金钱(中国人也一样)。

  在印度的乌代布尔城,作者跟一些政府医疗机构的护士聊天时得知:曾经有个患痢疾的小孩来看病,护士们只能给母亲一盒口服补液。 然后,绝大多数的母亲不相信口服补 液可以治病,然后永远不会在来。

  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穷人不知道疫苗的好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知道应该使用多少化肥,不知道哪种方法能预防疾病的产生,忽略这些常识的每一样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政府或媒体想广泛传播正常的常识必须简单而有吸引力,这很难做到。

  2、越穷责任就越多,在一些小事上会经常判断出错

  穷人经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预防上,他们生病时所选择的医疗方式也经常不靠谱,导致恶性循环。 穷人因为缺少常识而生病,为生病花了更多的钱,最终在这上面花钱变得更穷。

  例子:

大多数农民都知道化肥的重要性,秋天的时刚卖完粮食时他们有钱,不会马上去买化肥,会有一些更重要的地方需要钱,经过一过冬天后钱一点点的被家庭日常开支所消耗,到了第二天春天当他们需要化肥时,钱已经没了,而不用化肥来种粮食,当年的粮食产量会很少。

  还有教育:在很多国家的农村,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在学校学不到有用的东西就毫无用处,他们会去选择打工好做。 很多穷国的公立学校只保证完成基本的课程而不是学到东西。 同时公立学校的老师也会经常出错,有一个调查表明印度公立学校中50%的教师都会在上课缺席。

  对于很多人来说借钱供10岁的孩子上学,并指望他们在20岁时能挣到钱就是一个白日梦。 这些公立学校的教学大纲是精英式的而不是普通式的,这会淘汰大量孩子。

  穷人的日常生活充满各种风险,同样的一场灾害可以会造成更大的伤害。而他们降低风险的方式常常都不靠谱。 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拿医疗来说,中产阶段的人遇到普通的生病,他们有保险,有医学常识,很多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底层的人,他们手中的钱只能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哪怕遇到一些非常普遍的疾病,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风险。


  3、穷人缺少利润总处于不利地位,面对穷人的服务正在不断减少或慢慢消失

  从整个世界来说,穷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很多政策都对穷人不利,同时穷人没有价值不少面对穷人的服务正在不断减少或慢慢消失。

  对于普通人来说,有各种保险,可以出现各种灾难时进行援助,但对于穷人来说这个保障是不存在的。 穷人并不真正了解保险的运作方式,偶尔当他花钱后,如果一、两年内没有出现问题,也会非常容易放弃。 书中提到一种现象,在某些地方进行一次简单的家访可以让购买天气保险的人数提高四成。

  针对印度的多个调查发现,约三分之二的穷人都借过钱,但只有关6.4%是走的正规渠道,大多数都是非正规的渠道。 非正规渠道的利息高达月息3.84%,相当于年息57%.

  很多政府和组织都用不同的方式偿试向穷人进行小额贷款。 最终他们发现这样去做的成本太高,很难了解借款人的真实信息,更麻烦的地方在于很难收回钱。

  后来出来一些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向穷人进行了贷款,但这些贷款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发生彻底的改变。 小额信贷机构的严格及规范让很多人还是选择非正规的贷款方式,这些机构要求贷款人每周都需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按时还款,这种方法也阻碍了不少人。最直接的说法 就是小额信贷的规则是不容忍任何失败。 这些机构经常会遇到一些媒体的负面报道,有时这些报道会彻底毁掉这些公司,通常几条简单的新闻就让这类公司陷入困境。

  穷人所面对的自我控制和诱惑更多,各种突发事件也就越多,当我们越富有时,有些决定能非常容易做到,同时的 决定对于穷人来说就是很大的问题。从生理现象来说长年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的人,这些人大脑中压力产生的皮质醇会使他们做出更冲动的决定。 因此,穷人只能以更少的资源完成更艰苦的任务


  4、穷人企业家

  穷人的头脑有时会非常精明,他们天生就有企业家的潜质,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环境及在起步时做的一点儿推力,很容易就会让他们摆脱贫穷。

  穷人企业家面临着二个最大的问题:
  1、他们经营的都是小生意
  2、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生意赚不了多少钱

  这些生意的边际收益很高,但总体收益很低。 举例来说:他们有250美元时比美国最成功的公司赚的都要多,但当他们拿到500元时并不会增长很多。
  他们通常都借不到足够的钱来跨越驼峰,突破临界点赚到更多的钱。 大多数小企业主认识到永远也赚不到那么多钱,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生意,很多人做生意只是在买一份工作,他们这样是做因为别无选择。

  5、政策

  针对于慈善机构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把钱花出去,很难评估哪种花钱方式对帮助穷人会更有效。 这本书的作者尝试运用医药行业中为评估新药的效果所采用的随时对照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哪怕在一个非常落后、效率低下的国家也能找到好的解决方法,在面对腐败和渎职的情况也能找到方法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到深层次的结构问题,然后就有办法解决。

  虽然政治局限性是真实存在的,但在改进机制和政策方式上,当你认真的了解每个人的动机及局限性,可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机制。

  改变人们的期望是不容易的,但并不是不可能,比如当村里出现女官员时,村民会不在歧视女政治家 。 成功能更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变时,这种改变本身丈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 因此,在启动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应害怕必要的付出。小的变化可以带来大的影响

  今天@twotwo 给我分享了一个天涯的帖子,,从另一个角度讲了一个穷恒穷的故事。这个时代“寒门在难处贵子”,也许不服,不干。。想改变好比石头砸天。。 点只看楼主功能
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个链接也是

  欢迎关注微信(read01) ,每晚分享一条跟学习相关的文章,不定期分享五花八门的书评笔记,最近在发起 “100行动”,帮你从阅读者变成行动者,关注微信(read01)后,输入 20130527,20130528 查看这二篇文章。1、现在中国大部分社会还是家天下
2、穷人就算胆子大跑到别的地方去创业,看准了时机,但是没有支撑力,也就是所谓后台,别人不放心把项目交给他。
3、穷人获得的信息更少,在富人已经知道网络并且有可能随便通过注册域名来好做的时候,穷人还在为家里装上第一个大彩电而兴奋
4、富人融资更快,和政府的关系,贷款的保证和地区银行的关系让他们融资更快,并且经常出现坏账但没关系可以再借再补
5、富人有他们的交流圈,对行业驶向更加敏感;而大部分穷人都是跟在后面捡捡小碎屑
6、大家也知道现在其实最好做的是做政府的项目,国家批钱什么的,利滚利,投资大,收益大,像穷人就没法做
7、家天下意味着,很多在平等的机会上,做决策的人会把机会交给那些在本地有势力的人,而不是除了脑子不能镇住别人的穷人
8、以上大部分说的就是你们不太了解的城镇里面的富豪(那种企业并没有上市但是身价却几千万几亿的……)在政府那里拿项目,官商是在一块的。
9、不管哪个城市,如果富人家里在小时候就有意识的带孩子出场,认识更多有权势的人,等到那些富二代长大了做事情是不是方便点呢,也许穷人申请的营业执照被扣在那边半年没人理而他们两三天就办理好了。
10、虽然中国大体没变,但中下层已经在洗牌了。额,每个区域的中下层。
11、富人顺着国家政策找几个熟人项目就能赚大钱,穷人只是养家糊口都从早忙到晚。
12、穷人也不是越来越穷,只是他们财富的增长速度远没有富人的快。
13、市场是不自由的,某些行业背后的力量远不是一个富人那么简单。穷人想的一般都是好好工作过一个好日子,工作工作都是为别人做。
(想到什么就写了什么……等到电脑上再整理下……好乱阿(′?_?`)转一个来自西西河的大糖帝国,很精彩的帖子,我觉得比之前所有答案都好。
原帖地址:【原创】大糖帝国

【原创】大糖帝国 [ 淮夷 ] 于:2012-11-19 13:13:04 主题帖


设想你生活在一个棋盘上面。棋盘上唯一的资源是糖。你在棋盘上四处移动,试图吃到尽可能多的糖。

这个棋盘称作Sugarscape,我给它起的中文名字是“大糖帝国”。

这个著名游戏是1996年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的Epstein和Axtell设计的,这两位是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经济演化的先驱。最近我读过一本砖头厚的书《 The Origin of Wealth》,提及一些类似的模拟实验。

目的是这样:通过简单的计算机规则,能否模拟出复杂的社会现象,找出现象的成因?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下面的棋盘,然后随机扔进去250个糖人,这些糖人象征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


左侧是大糖帝国的地形图,由50X50个单元格组成。深色格子含糖高,浅色的含糖少,白色的不含糖。西南和东北有两座深色的糖山,是资源富裕区。棋盘上有大片的浅色地带(资源有限区)和白色无糖区(不妨想像为真实世界的沙漠)。

右侧图中,250个糖人(黑点)被随机播撒在各个角落。它们在棋盘上漫游,寻找糖吃。每个糖人都是单独的计算机程序(agent),它们有能力吸收信息,观察四周,做出行动。

Epstein和Axtell给这些糖人设置了一些简单的决策规则:

1)糖人的视力可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观测,目标是找到含糖最高的地块。单元格里的糖被吃掉后,过一段时间能重新长回来。

2)如果所食之糖跟不上新陈代谢的消耗,糖人将饿死,计算机将其清除出局。

3)糖人被随机分配不同的基因禀赋。这包含两个指标,一是视力的好坏(有人能看到6格之外,有人只能看眼前1格);二是新陈代谢的能力(有人代谢一次只消耗1单位的糖,有人则需消耗4单位的糖)。

现在,你按一下启动键,大糖帝国横空出世,糖人们各自为政,移动起来。一开始,局面有点乱,但是很快,研究者发现糖人社会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分布。

下图你看得到,当程序运行期从T1演到T4,糖人们开始围绕两大糖山拢聚,逐渐形成两大部落。无糖区则人烟稀少。而且,糖人们彼此位置分隔颇有效率,任何新长出的糖都会被迅速收割。


尽管没有一个领袖对其他糖人发号施令,一个具备“自组织”特征的、有效率的社会,已经初具雏形了。

计算机模拟的优点,就是让这个虚拟社会不停的自我演化,瞧瞧到底会发生什么。在此过程里,你可随时抽取一些变量进行分析,譬如糖人的人均寿命、活动范围、最优路径选择,等等。当研究者把目光投向财富变量时(用每个糖人收获的糖量测算),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非常意外的现象:这个虚拟世界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换言之,人类社会的顽症之一出现了。

底下的图表显示,模拟程序从启动到结束,人均财富分布的演变趋势。


横轴左侧是穷人,右侧是富人。你看得到,国家诞生之初(最顶端的图表),财富在国民间的分配很均匀,基本可算一个平等主义的社会。极富者和赤贫者皆很少,绝大多数人口的收入差别很有限,即使最富有的人也不过拥有30个单位的糖量。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自组织社会的财富分布发生了严重的扭曲。最底下的图表,显示大糖帝国的晚期,最右侧出现极少数的超级富豪,人均糖量高达270个单位。超级富豪的左侧是数量有限的上流阶层,再左侧是不断萎缩的中产阶层,最左边则是人数极为庞大的底层低收入者。

这种分化趋势其实在人类真实历史中已经重现过无数次了。您不妨把上面的图表换成1949-2012的中国,中国贫富分化在过去60年的演进路线与大糖帝国简直如出一辙。

事实上早在1895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就发现,一个国家的个人收入并不遵循正态分布,而遵循80/20的幂律分布。意思是,20%的人占有全社会80%的财富。

帕累托的发现被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的数据得到了验证。所谓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种“马太效应”在中国和西方都可算是一个普遍发生而又极难解决的问题。

此处我并不想专门谈论公平正义的话题,反而,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源头问题是,贫富分化为何一定会发生? 能不能不发生?

很多人将贫富的鸿沟归结于资本主义、权贵腐败、或者自己命苦。左派说,富人剥削造成人民穷困。右派则说,你穷只因为自己又笨又懒。

有趣的是,大糖帝国也许能给人们一些新思路。在计算机程序中,你可随意调整各种初始参数,瞧瞧到底哪个参数导致了贫富分化。

例如一个可能的分化成因是每人的禀赋不同。计算机模型中,有的糖人视力6倍好于同类,能看到更大的棋盘,更易找到高糖点。类似地,有的人新陈代谢4倍低于同类,更易于积蓄余糖,抵御饥荒。是否此等优秀人种最终演变成了富人?

答案是No。盖因个人能力差异是计算机随机分配的。理论上,最终财富的分布也应该近似于均匀的随机状态,亦即,富人、中产和穷人的各自人群数差不多。显然模拟结果并非如此。

另一个可能的成因也许是天生的资源差异。例如模型里,有的人降生于糖山,毫不费力就可大吃特吃,瞬间致富。有的人生在贫瘠之地,历尽辛酸找到含糖区算是命大,有的糖人甚或中途就被饿死。这听来也挺像真实的人类世界:老百姓劳作终生,不过是一场穷忙,不如我爸是李刚来得管用。

好在,计算机模拟结果并不支持“出身决定一切”的模式。要知道,一个糖人占有资源的优劣也是计算机自动给予的,诞于糖山或诞于荒漠,完全遵循随机原则。如资源差异造成经济分化,最终贫富人数也应均匀分布才对。

看起来,任何模型变量都无法单独解释贫富鸿沟为何越来越深。“天生聪明”不是决定性的,“我爸李刚”也不是决定性的。

其实答案关键在于,大糖帝国本身即是一个复杂性系统,于是人们很难追踪一个事件链(人们由贫转富)的全部前因后果。

您不妨设想有两个糖人,A和B。程序开始时,两人的视力、新陈代谢、出生地的含糖资源,各方面条件都一样。或者说,两个标准的中产人士。

A向四处张望,见其他糖人已在东、西、南三个方向活动,而北方尚余空地。于是它偶然的向北移动。凑巧,走到了东北角的糖山。又凑巧,发现一个没人占领的格子。于是它占住那个区域,开始晋身巨富阶层。

B同样四处张望。出于偶然,它向南移动了一步,结果渐渐走进一名贫糖区。当它意识到这个方向错误,其它糖人早已围满了通往北方糖山的路径。它再无机会,只得四处漫游,积蓄耗光,变成赤贫。

于是两个天生条件差不多的人,最终社会地位出现天壤之别,这种情况也被经济学家称作”horizontal inequality”。这反映出,一些细小的和偶然的差异,足以在系统里造成巨大的后果,这正是复杂性系统的特征之一。

复杂性系统的另一个特征是所谓的“涌现”(emergence)。2009年英国物理学家Neil Johnson写的《Simply Complexity》一书,我读到很多类似现象,譬如鸟群复杂的飞行队列、蚁群的精密筑巢、股市的波动周期,这些活动表面上皆有隐藏的秩序,实际上往往只是个体活动的涌现而成,不需要任何复杂设计和高等智力引导。

仍以糖人世界来说。糖人并没长着脑子,被规则管的死死的。它们不能彼此商量下一步的共同策略,人群里也没有一个司令官。但是,这些个体简单行为聚合起来,最终产生了一种“自组织”的贫富分化。你可以无数次的重启糖人程序,但是每一次都看到贫富分化的重现。

在此意义上,人类贫富的两级分化很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也许只会日益严重。就算您管理的只是大糖帝国这样的虚拟小国(250个人口,高度简化的游戏规则),你也很难为糖人们的贫困问题设计一个真正管用的解决方案。这样想来,这个问题让我有些悲观。

如今中国的贫富悬殊程度已经全球瞩目,十八大报告又强调中国“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条路怎样才能走的通呢?

中国的未来方案有待观察。但是我希望中国能走通这条路,中国也必须走通这条路。毕竟,大多数国民并不喜欢生活在一个“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大糖帝国。

原帖还有很多精彩的讨论,欢迎大家去围观。看了目前排在第一的「大糖帝国」模型,其中最后给出的模型是一个类似于「幂率」分布的结果。而似乎也没有在这个模型中找到什么关键的参数,来导出这个结果。(但要注意,这个模型似乎并不是得到「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结果)

我这里从统计力学的角度给出另一个模型,也可以导出相同的结果。(同样也没有得到「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结果)

设所有人之间随机进行交易,不可以赊账(也就是说资本必须大于等于0)。设初始资本随机分布,总资本数固定。

这里有两个近似:
  1. 总资本数固定:这在实际系统中并不是这样;
  2. 随机交易: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近似。
下面进行一个模拟:
初始时,资本的分布是这样的:
迭代10000次之后,分布是这样的:
而迭代100000次之后,已经成为了指数下降分布了:
这个结果很容易从统计物理的系综理论解释:

设一国的总资产在一段时间内可以看作是有限的,那么这个国家所有人的资产数构成一个系统的状态:

若发展非常缓慢,即类似静态的过程,那么,资产分布可以通过最概然分布求得:



即如上。


这样简单的模型,可以很容易地重现贫富分化的现象,然而这个结果仍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实际的分布是幂率下降,而非指数下降

Barabasi的小世界网络可以展现出指数下降的性质,也比较符合此处的直觉。他的模型是基于一个网络,网络上的节点所连之边数称为「度」,若规则要求新加入网络的节点连入某一个已存在节点的概率,正比于其度,则会产生一个「小世界网络」,或是一个「多中心」的网络,其中每一个节点的度分布,符合幂率下降规律。也展现了「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马太效应。

但这个模型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只给出了生长的动力学,而没有给出演化的动力学。而本文一开始给出的随机交易模型,则只给出了演化的动力学。

两者应该是可以融合的(不过这方面我不了解),其合并后的动力学演化结果还不清楚。但上面给出的两个模型的分布行为都是相似的。第一个模型看起来更加简单(虽然和实际的幂率下降有本质区别),个人更倾向认为它更能表现贫富分化的本质原因,即无规律、无「低熵源」(例如政府)调控的情形下,系统总是会倾向于贫富分化严重的情形。

——————
参考文献:
Barabási, Albert-László, and Réka Albert.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Science 286, no. 5439 (October 15, 1999): 509–12. doi:10.1126/science.286.5439.509.

——————
附录:代码

n = 1000;
r = 10;
mList = RandomReal[{0, 100}, n];
Module[
 {index1, index2, swap},
 Do[
  index1 = RandomInteger[{1, n}];
  index2 = RandomInteger[{1, n}];
  swap = RandomReal[{0, r}];
  If[mList[[index1]] - swap >= 0, mList[[index1]] -= swap; 
   mList[[index2]] += swap],
  {20000}
  ]
 ]

Histogram[mList, 40, PlotLabel -> 100000]

(知乎居然支持Mathematica高亮了!Excited!)

一、马克思的末日预言


先从这本书,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讲起。

众所周知,马克思预言了资本主义的自我毁灭。托马斯指出,在马克思时代,大量工人生活在城市贫民窟,工人们工作时间很长,工资却非常低,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封建制度下的农村悲剧更加悲惨。而马克思、恩格斯的中心论点很简单:如果经过半个世纪的工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还是和之前一样悲惨,而立法者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禁止工厂雇佣八岁以下的儿童,那么工业发展的好处在哪里?工人们技术创新、辛苦工作以及进入大城市的好处又在哪里?


然而道义并不能摧毁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的出发点也从不是道德批判而是唯物史观——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托马斯将马克思的末日预言提炼为“无限积累原则”,即资本通过剥削工人剩余价值将不可逆转地不断积累,但始终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是一个没有天然界限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终将灭亡的分析依据:如果资本收益率稳步降低——这样将遏制资本积累,并导致资本家之间的激烈冲突;如果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无限制地增长——这迟早将变成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导火索;同时资本无限积累并扩大再生产,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并不能提供多余购买力——这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上述不论发生何种情况,社会经济均衡或是政治稳定都将变成奢望。更详细的解释看这篇文章:从柏拉图到马克思(六)——马克思主义经济观 - 人间正道是沧桑 - 知乎专栏


然而在马克思时代,收集庞大的数据佐证和严谨的数学推导似乎是一种奢望。例如,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使用了一家纺织厂的账本,他说这是账本主人转让给他的。纵使账本显示,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总量与一年总产值的比率非常高,已经明显超过了10,这种水平的资本/收入比的确令人震惊。然而一个账本可以具有代表性,却无法使经济学家们满意。马克思也是1820~1860 年英国议会报告的忠实读者,他用这些报告来证明工人的悲惨、车间的事故、糟糕的卫生条件和资本家普遍的贪婪。马克思甚至以非常印象派的方式,尝试使用遗嘱认证的统计数字,以表明拿破仑战争以来英国财富的急剧增加。


问题是,尽管马克思有这些重要直觉,但是在那个年代,想获得全面、科学的统计数据太过虚幻。不像我们现在敲敲电脑,全世界重要数据几秒钟就弹至桌前,马克思做不到,各国政府开始有计划地收集、整理、统计相关的经济数据那都是凯恩斯时代的事了,这就是他注定的时代局限性。西方经济学者诟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多从其缺乏坚实的数学基础出发的,然而讲道理的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型与十九世纪中期,他的数学水平在当时整个经济学研究中是处于平均水平的,只不过西方经济学“枝繁叶茂”后继有人,后人如列宁、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哲学上,所以十九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再拿到当今学术界来看,就显得有些陈旧了。而托马斯·皮凯蒂的书既然敢叫《21世纪资本论》,无疑是用了当今学界最先进的数据和数据分析来诠释这个问题的,虽然他对于马克思的政治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他书中扎实的数据和详实的分析完全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写下完美的注脚。


《21世纪资本论》主要基于两大数据:一类是关于收入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数据;另一类是关于财富分配和财富——收入关系的数据。数据的来源是基于全世界30余位顶尖学者共同努力所建立的世界收入数据库——一个关于收入不平等演变过程的最大的历史数据库。



二、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r>g


托马斯·皮凯蒂认为,财富分配的动态变化表明,有一个强大的机制在交替性地推动着收入与财富的趋同与分化。促进财富趋同力量——也就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力量,比如教育的普及、技术的进步、累进制税率的推行,然而,那些长期存在的促进不稳定和不平等的力量并不会自动减弱或消失。书中所研究的,主要是财富不平等的分化力量。


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根本力量,就是这个贯穿全书的重要的不等式:r>g。这里r 代表资本收益率,包括利润、股利、利息、租金和其他资本收人,以总值的百分比表示;g代表经济增长率,即年收入或产出的增长。从宏观角度来看,资本收益率是高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这就意味着越有钱的人、资本越多的人,就能从经济发展中享受到更高的收益。经济增长多出来的蛋糕就那么大,资本分到的多了,只能凭借劳动的穷人分到的自然就少,贫富差距就是这样慢慢拉大的。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可以看出,无论是世界还是法国,资本的收益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远高于经济增长。r在长时期内都高于g,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纵观人类发展历史,资本收益率至少是产出(收入)增长率的10~20 倍。随着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的降低,这一差距将更加扩大。


从微观角度上讲,私人资本的收益率r在长期显著高于收入和产出增长率g。不等式r>g意味着过去的财富积累比产出和工资增长得要快——这就是贫富差距愈演愈烈的根源。长此以往,企业家不可避免地渐渐变为食利者,而劳动者凭借着缓慢地工资增长根本无法完成财富的积累,资本可以越来越强势地支配那些除了劳动能力以外一无所有的人。


理论上来讲,发展过程和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是,人类劳动、技能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而从历史上来看也是如此,马克思的“末日预言”为何没有实现,就是因为生产力发展使蛋糕越做越大,底层人民也能享受到更多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果实——虽然不平等是加剧的,但是改善的生活境况会大大削减无产阶级的革命性。从历史上看,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造成了无产阶级运动的第一次低谷,西欧各主要无产阶级党派在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后(议会席位或部长),纷纷倒向帝国主义政府,工人阶级则在一战中成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炮灰,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则是在经济最不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俄国。第三次科技革命至今,更是造就了大量的“脑力劳动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这些人究竟算不算是“工人阶级”,是否具有革命性,依然是当今左派争论不休的话题,连这个都还没讨论清楚更遑论共产主义运动了。


然而历史上又一次例外,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此时大工业生产下的无产阶级刚刚形成,还不存在自觉性、革命性以及指导他们的科学理论。此时资本家可以肆无忌惮地从工人身上榨取利益。托马斯的数据库表明,整个工业革命时期,纵使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率史诗般地飞升,然而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连续半个世纪下降。英国学者罗伯特·艾伦就把类似于此时的工资长期停滞(甚至下降)称为“恩格斯停顿”。相应的,资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35%~40% 增加了10个百分点,达到19 世纪中期的45%~50%一一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技术进步的福利都被资本和资本家所独享了,劳动人民无论是绝对收入还是相对生活水平都处在每况愈下中——正是于此时,马克思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并着手写作《资本论》。


在马克思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里,经济增长全部流向了资本利润,而客观上已经非常可怜的工资却停滞不前。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认为万恶的资本家绝无挽救的可能性,资本主义迟早要完。其实要细究的话,他那个年代的资本主义确实死了,完全通过剩余价值剥削而占有100%技术进步带来的边际效益提升的资本家们几乎死绝了。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运动反而变相地为资本主义续了命,资本家们开始领悟到要同工人们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而不是让永无止境的贪婪成为自己挖好坟墓。


托马斯认为,马克思描述了一种“一种真实的困境”,而避免马克思“末日预言”的唯一逻辑出口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生产率和人口的永恒增长才能补偿新资本单位的永恒增加。否则,资本家的确在自掘坟墓了:他们要么在阻止利润率下降的绝望战斗中相互毁灭——必须通过新的殖民地来解决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永恒问题(德国和法国在1905年、1911年摩洛哥危机中为争夺最好的殖民地而兵戎相见,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要么强迫劳动者接受国民收入中越来越小的比重,最终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因而资本被全面没收(在某些国家曾经实现了)。


总而言之:贫富差距的根本动因就是书中从头至尾都在强调的以r>g公式表达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机制与市场竞争不完全没有关系,因而也不会因为市场变得更加自由或竞争变得更加完全而消失。甚至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越完善、越“正统”,r>g的趋势就越明显。


可以这样说,经济发展可以掩盖一切问题。然而当今世界经济低迷,依然没有从08年的金融海啸中走出来,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矛盾必将愈演愈烈,这是我们在未来必将面对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占领华尔街运动)


三、收入不平等:劳动与资本


先看三组数据: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如果看那些百分数有点眼花的话就直接比较基尼系数好了,在劳动收入不平等较低的社会里——如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基尼系数为0.19,而最高的极度不平等——现实社会中并没有出现,预测2030年的美国可以达到这种水平,也只有0.46。为什么我要说“只有”,来看一下资本的不平等: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当只考虑资本时,低度不平等的理想社会不存在,而中度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同样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北欧国家),就已经达到了0.58——已经超过了极度不平等的劳动收入。而再往上的不平等度,分别为0.67、0.73、0.85。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所谓的中产阶级占主流的“纺锤型社会”就是一个虚构的神话。


综合考虑到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的不平等,总收入不平等如下: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可以看到,劳动收入的不平等是“温和不平等”,而资本收入的不平等是“极端不平等”,资本一己之力拉高了整个不平等的水平。在所有社会里,半数人口几乎一无所有:最贫穷的50%人群占有的国民财富一律低于10%,甚至一般不超过5%。而上层阶级:在法国,根据最新数据(2010~2011年),最富裕的10% 占有总财富的62%(而最贫穷的50%只占有4%);在美国,美联储最近所做的调查表明最上层10%占有美国财富的72%(底层的50%人口仅占2%)。


我们只是说这是“不平等”,而并没有说这是不是“公平”,因为是否平等是可以从数据上显而易见的,是否公平则有不同的哲学、伦理学解释。而托马斯·皮凯蒂认为,现代民主的基础是认为源于个人天赋和勤奋的不平等比其他不平等更合乎情理——至少我们希望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指明了他的价值观,也就是宁可多一些劳动收入的不平等,而少一些资本收入的不平等。这样也可以鼓励所有人努力奋斗、创造价值——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那么根据r>g这一定律,国民收入增长这块蛋糕中,有多少被最富阶层瓜分了呢:看上图,自1980年以来,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就开始快速度扩大。前10%人群的收入比重从20 世纪70 年代的30%~35%,上涨到21 世纪伊始的45%~50%一一提升了15 个百分点(见上图) 。而在这归入前10%人群的15%增长中,大约11%,属于那"1%" (即那些在2010 年收入超过352000 美元的人群),这其中又有大约一半归属于那"0.1%",即年收入超过150 万美元的人群(见下图)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可以看到,贫富分化、资本集中的加剧,不但反正在所有人口中的“10%与90%”中,同样发生在top10%中的“1%和9%”中。事实上,资本不平等已经无法逆转,我们不得不悲观地发现,当今社会最富裕人群的生活水平是仅靠劳动收入的人永远无法企及的。——这是否违背了民主的初衷?作者认为是的,而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我们放到最后部分集中讨论。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最后再来看一下新兴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水平,红色的线是中国。因为在1980年之前,中国劳动收入(工资)几乎绝对平等,而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私人资产,所以具有统计意义的只有这一节短短的红线。虽然中国不平等指数相比于其他新兴国家是最低的,但是加剧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四、徒劳的政策


可以看到,资本如一头洪水猛兽,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永远按照r>g的规律永恒地吸取全社会发展的成果,那么有哪些经济、政策措施可以限制疯狂的资本呢?


第一,通货膨胀。似乎字面上也可以理解,当钱不值钱了之后,肯定是对钱多人损害大。像劳动者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可供贬值的积蓄,自然就平安无事了。然而事实上,历史上各国通货膨胀从未成为调节财富分配不均的有效手段,反而甚至会成为了掠夺人民财富、薅羊毛的手段。首先,富人总有有效的手段购买保值物品、规避资本风险,无论是公司股票或黄金、土地;而中产产阶级和有少量资产的平民往往会在一次恶性通货膨胀中变为赤贫阶层。其次,通货膨胀机制不能无限制地运行下去,通货膨胀一旦成为常态,贷款人就会索要更高的名义利率,物价的上涨就不能再取得预期的效果,工资的增长往往是滞后性的、无法跟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即便是一无所有的最底层人民,生活质量也会受到损失。此外,高通货膨胀往往有自加速的趋势。这个过程一旦启动,后果可能很难控制,某些社会群体的收入可能大幅提高,而其他人则不然。在法国,从1945 年到1948 年,通货膨胀连续4 年超过50%,虽然这实际上将公共债务削减殆尽,但是,数百万的小储户被洗劫一空,而这也使得20 世纪50 年代持续的老年人贫困问题更加恶化。在德国,物价在1923 年增长了1亿倍。德国的社会和经济在此期间遭受了永久的伤害,并成为了纳粹上台的动因之一。


第二,公共资本。就是用国有的、社会所有的资本取代私人资本。既然资本可以无限制加速增长,那么把扩大国有资本,让全民共享资本收益,国安民乐,岂不美哉?事实上,在罗斯福新政后,在凯恩斯主义的指导下,资本主义各主要国家确实有一段时间大力发展公共资本,也使得当时全国贫富差距达到最低水平(参见上面美国那张图的低谷)。然而1980年过后,在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指导下,最近数十年来公共资本在国民资本中的比重急速减少,私人资本急速增加,尤其是在法国和德国,净公共财富在1950~1970 年曾达到总国民财富的1/4 甚至1/3 ,而今天仅占几个百分点(公共资产勉强能覆盖公共债务)。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甚至还有个别国家的公共资产为负数,就是一无所有全都是国债了。


第三,累进制税率。简而言之就是对富人多征税、对穷人少收税甚至补贴。然而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作者悲观地指出,西方国家的“累进制税率”不如称作为“累退制税率”——越富的人需要承担的越少。自1980年以来,美国和英国收人累进税的大幅下降(两国都曾经是二战后累进税的引领者),也许能够解释超高水平收人的增加。同时,在当前资本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国家间的税收竞争开始增强,这让许多国家免除了累进所得税中对资本收入的征税。欧洲的情况尤其如此,那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早已被证实无力达成协调的税收政策。其结果就是无休止的竞次(race to the bottom),导致降低公司税的税率,免除对利息、红利和其他金融收入的征税等,而其后果都要由劳动收入来承担。后果之一就是在大多数国家对顶层收人者而言,税收已经变为累退的。例如, 2010 年对法国税收的一个详尽研究考察了所有的税收形式后发现,整个税收的平均税率随着收人等级是下降的:收入分配底层的50% 人口,其税率为40%~45% ;往上的40% 的人口,其税率为45%~50%;然而,收入顶端的5% 甚或1%,其税率却更低:收入顶层0.1% 的人口,税率只有35%。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为什么我们总要提1980年这个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有一个苏联狐虎威地摆在那里,同时全球共运成为了悬在所有资本家和西方政府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于是乎各种讨好工人的福利政策、增加工会权利的法案,以及严苛的累进制税率、相应的大资本管制政策纷纷出台,资本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降到了最低水平。然而随着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全球共运退潮,英美里根政府、撒切尔政府上台,新自由主义政策全面推行。可以看上面的图,贫富差距的拐点、累进制税率的拐点、私人资本增速的拐点,全部在1980年。


在这个“累退制税率”血淋淋的事实面前,作者表示,只有外部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冲击”,才可以解决世界财富在r>g的漩涡中愈陷愈深。但即便如此作者也并不认同如共产主义革命一般对所有原有制度推倒重来的做法,但是就目前来看,能够给资本主义以外部动力、自我改进的,似乎只有“灭亡”的危险才能让资本家们甘心吐出嘴里的骨头。


五、价值观的撕裂


除了r>g这一条“铁律”外,资本还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增”这一不寻常的趋势。总所周知,边际效益递减是一条经济学定律,然而这条定律仅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在资本投资领域确是失效的,在资产管理中出现了永无止境的“规模经济”,即资产规模越大,平均收益率就越高。


通俗点讲,你有一两万块钱,大概也就能放到余额宝赚年化2%的利润;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都是有门槛限制的,平均5%收益的至少5-10万起购;当你的资产超过百万时,就会有更优质的理财产品供你选择,包括房地产等实业投资——这在资本没有达到一定数额时是无法做到的;如果再上一层楼,就会有专业的理财团队替你打理投资,优厚的收益可供投资者做一个彻底的“食利者”;当你动用几亿资产去寻求收益时,全世界最诱惑的机遇都将摆在你面前,成倍的收益率绝不是想象。

可以想象一下,资本收益不但是高于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的,而且在资本收益内部,大资本的收益也会碾压小资本,贫富差距也会呈几何指数增长。那么争论就来了,资本收益率线性递增与在实体经济中投资的线性递减是相悖的。基于此一些经济学家批判,这是大资本具有特殊的“权势地位”造成的,就像“政治权力”不平等一样,是“不公平”的,是为“民主社会精神”所不容的。


然而支持者认为,比如说我请律师,花5000块请的律师肯定没有五百万的律师水准高;我看医生,专家号也比普通号贵。我肯定是花大价钱享受到优质服务,市场经济的自然之理。理财产品的收益也可以等价为服务质量,那肯定越贵越好了,不然这对于富有者是不是就是“不公平”了呢,这就是讲究效率的市场经济啊。


好了,我们已经看到了,这里已经出现了“民主社会价值观”和“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割裂。再来看另一个典型的事例。


人口增长除了对经济发展和国家的相对实力带来影响外,还与社会不平等状况具有重要联系。在其他各种条件相同时,强劲的人口增长往往能发挥均等化的作用,因为它削弱了继承财富的地位一一每一代人在某种意义上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联想一下汉武帝的“推恩令”,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十几个儿子一起分家产,分个几代,贵族和平民区别就不大了,竞争环境也就相对平等了。然而我们面临现在的境况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增长锐减——甚至不少国家出现了负增长。经济越发达、收入越高,年轻人生育愿望就越低;孩子越少,继承的财富就越多(而且是父系、母系双方积攒的财富)。越有钱人生的越少,生的越少后代就越有钱,我们在贫富差距中似乎进入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资料来源: http://piketty.pse.ens.fr/capita121c


如上图所示“在1970-1980 年出生的人,其中12%-14% 的人拿到的遗产数额会超过收入最低的50"10 的工人的毕生劳动所得。”


资本一旦形成,其收益率将高于产出的增长率。这样一来,过去积累的财富要远比未来的收入所得重要得多。那么,自法国大革命以来,资产阶级奉为金科玉律的普世价值:“人生来、而且自始至终都是平等的”,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很明显,就从继承的财富来看,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


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西欧资产阶级们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社会崇尚“出身、门第、血缘、世袭”的价值观,认为好吃懒做的封建贵族早该被丢进历史的垃圾桶,这个世界属于锐意进取的资产阶级。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也确实得到了很好地实践。然而当资产阶级历代地财富积累,形成了如今新一代的“食利阶层”,那这一价值观适用么?也确实有很大的批评声音,民主社会的根基在于崇尚奋斗的世界观,或至少是通过奋斗而实现价值的信念,即社会普遍认为,财富不均等更多的是由能力和努力程度决定而不是遗产和租金。像美国,经常批判“老欧洲”,标榜自己的“美国梦”,认为个人努力和素质是关键之所在,不像那群臭烘烘的欧洲遗老,躺在祖爷爷的庄园上过日子。


但是,这样的批评就会触及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金科玉律是资本主义的“第一天条”。既然承认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凭什么子嗣不能继承我的遗产,凭什么我的努力、我的成就不能惠及我的子子孙孙?新保守自由主义代表人物诺齐克就指出,我们继承的基因就是不平等的,有人聪明、有人笨;有人勤奋、有人懒;有人漂亮、有人愁。那么继承财富也是一样的,凭什么不可以,这就是自由主义价值观,这就是市场经济。


好了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自由价值观”和“民主价值观”的冲突,虽然说他们同是在资产阶级价值观这一框架之内,但是看起来大相径庭。还有其他的冲突,比如说民主讲究少数服从多数,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出发需要一个“总体意志”;自由派则认为去他娘的“总体意志”,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体,个人意志神圣不可侵犯,你管我干什么了。原旨自由主义者反对一切“道德式立法”,比如开车不系安全带之类的,认为我不安全撞死了是我的事这是我的自由;而民主派则要求一个社会的秩序、规范、道德的限定。所以,列宁同志说过:“自由派和民主派早晚要分道扬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现实社会的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崇尚精英主义的人都认为巨额薪酬差距是正当的,因为由薪酬造成的贫富差距据说要比由继承财富造成的差距更具合理性。因此未来的世界可能会揉合了过去世界的两大弊端:一方面存在巨大的由继承财富造成的不公,另一方面又存在以能力和效率为理由的因薪酬造成的巨大贫富差距。因此走向极端的精英主义就很容易产生高管和食利者之家的赛跑,最终受损者则是在旁观赛的普通大众。


微信公众号(knowledgewealth),欢迎关注


http://weixin.qq.com/r/mHUEHDvEVGYrrX9-9yC&K (二维码自动识别)

甲先生的父亲赚了五套房子、去世了,甲先生本人赚了一套房子,合起来就是六套房子。这六套房子价值不菲,可以让甲先生作为抵押去做一些生意。如果甲先生的生意不错,还可以积累资产,往下一代身上传递。甲先生的儿子也许就有十六套房子了。

乙先生的父亲是个德语翻译、去世了,乙先生本人主修计算机而不会德语,他爹不可能把劳动技能用U盘拷贝给儿子。程序员乙先生去世了,他儿子也许是个会计师。乙先生的家族每一代智力都算良好,但是每一代都只能学会一项技能。


在家族的传承中,物质资本有机会代代累加,后代不是从零开始。人力资本却随着人的去世而清零,博士的儿子也要从零开始学知识。


如果一个国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而且传承两代甚至更多代,富人的后代等于是几代人的战斗力累积在他身上,穷人的后代等于是一个人在战斗(因为他先辈的人力资本被清零了),前者将再次碾压后者。

对于已经搞市场经济搞了很多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来说,机会均等是个伪概念。

————————————————————————————

当然,有人要抬杠说,人力资本巨牛的人可以在一代人的时间段变成全国首富,这属于拿特例说事。这是拿一个巨牛的白手起家的人PK某些老的能力差一些的富豪子弟,这不是拿靠人力资本好做的这个阶层PK靠物质资本好做的阶层。

搞阶级/阶层分析法的时候,就不要拿特例说事。一旦拿特例说事,等于宣布阶级/阶层分析法完全没法用。

—————————————————————————————————

转评论区的评论:

白茅根汤 回复 牛励杰不论智商情商,有优良的基因确实会让起点高很多,竞争优势放大到甚至普通人不可企及的地步,但问题是:1、基因的遗传完全是人力不能控制的(连生男生女目前科技都无法掌控),而物质遗产的继承传递只要不是特殊时期都可顺利进行。我见过双方博士子女只能考职中的。2、优良的遗传种子在传递过程中,优良的性能是逐代递减的,像动植物一样。像梁启超的第二代都成名成家,第三代都是专家学者,但比第一代的成就还是差不少,而且能做到像那么代代有出息也不多。

这里的“递减”你可以理解为一个天赋(包括学术天赋、经商天赋等各种天赋)奇高的人,其后代的天赋会向正常水准趋近,不再逆天的高。

城市猎人(作者) 回复
有些巨富家族可以保证自己的家族很多很多代不跌出该国富豪榜前500名。但是,爱因斯坦家的后代很快就跌出美国同龄人智商前500名,甚至泯然众人矣,再也混不进学术界。

城市猎人(作者) 回复
巨富的后代的优良基因也是在递减的,爱因斯坦家也是在递减。但是,爱因斯坦的后代再也得不到诺奖(甚至当不成学者),而巨富的平庸的后代可能还是巨富。

——————————————————————————————

请诸位把本答案与 崔绍瑄 转的那个答案一起看,他的答案讲的是初始状态到贫富分化状态的演化过程,讲的是富一代的诞生。崔绍瑄 的答案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

本答案讲的是物质资本代际传递的累加效果,本人的答案有可能符合中国的未来。

大家不妨再开一下脑洞——如果一个干旱国家的淡水资源可以私有化而且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该国富一代联合买下水资源传给他们的后代,会是啥后果?他们的后代可以世世代代统治该国。全面的共产是个坏制度不,但私有制也应该被限制。新加坡的组屋制度就是对原教旨自由市场的修正,效果就很好嘛(起码比香港好)

人类最好的道路肯定是介乎左右之间的,不要被极左思想与极右思想洗脑。
这些是一位大佬拿来教育我的,我很穷,只能拿别人的观点来聊这件事情。也别问我为什么我都二十好几了还这么穷,我真不是挣钱的料,我这人太随遇而安。其实我并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大佬们很喜欢我,提着耳朵把我往上拽。

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富一代,他们没富二代那么大影响力因为他们太忙。这个世界上有种东西叫没落贵族,破产富二代我自己就认识一个加强连,澳洲这地方人来来去去的,见得多了。科学证明人和人之间的智商差距还没有体型差距大,所以这根本不能说明因为人的基因所有有人穷有人富。如果天赋和资源能决定人的成就,那我们现在还在给皇帝磕头。

贫富差距的核心在于教育和成长环境,想要有钱,至少长期有钱,得有视野,有知识,有毅力,有行为准则。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的每一位老师都在告诉我钻空子会被教做人这个道理,所以估计这辈子不敢尝试耍小聪明了,当然这只是我所接受的教育中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想有钱,或者说真正有钱,就得给自己干,给自己干首先你的点子要和别人不一样。市场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只有抓住别人没想到没看到的才能回避竞争。即便是最最传统的市场,也总有死角,问题是这些死角别人看不到,指望自己能看到就得…不算标新立异但是至少得与众不同。人性是个好东西,你与众不同就会被人孤立,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被同化了。

有了点子还不够,你需要有执行力,拖拖拉拉的人,永远不会真正开始做什么,他们会明天再做。恩,讲道理的说明天是样好东西,因为永远有明天,所以很多好点子被带进了盒子里。很不巧的是,有执行力又有好点子的很容易在现有利益分配中有一个不低的位置,小富即安。如果没经历过不高不低的阶段,没有管过人,很难有领导力,没有领导力就很难有队伍,没有队伍就很难成事。

既要有脑子,有能力,还要在有地位后继续具备不满足的心态。这种心态还不能表露出来,老板找人是来干活的,不是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的。退一万步说,以合作的心态,自己公司走出去的员工未来和自己共同创造更大利益,这种老板不是那么多。

所以很多具备潜在富人特质的人在没开始的时候就因为缺乏一些东西被淘汰掉了。

这些只是“开始”的要素,正经的成功还没上路。你要说服别人,这其实不难,专业说服非专业拉到风投还算轻松。不过,问题没结束,骄傲还在前面等着“未来”的富人们。

一个好的方案,不仅仅要有点子和专业知识,还要知道很多时候专业知识其实不那么好使。一个人能在专业成功必然对自己的专业有足够的信任,却很容易忽略自己把东西做到最专业消费者未必买账。消费者需要的不是最好的产品,而是在满足自己需求之后,价格最低的产品。不被市场摔打过,而是单纯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成绩,很难理解“足够好”的线在那。

粗制滥造很容易,东西卖不出去。做到最好,精益求精相对来说不难,难就难在什么时候向成本妥协。

于是,又有一批人在自己骄傲的坚持中倒下了。

从这个阶段走过去,恩,恭喜你,产品阶段结束了。目前你有了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有了一点小钱,但仅仅是目前。如果停下,很快就会有人追着脚步上来把你吃掉,他们可能比你更聪明,比你有更大资本支持,更有竞争力。而你,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降低了他们追逐你的资本。

想活下去,你需要放弃目前对自己不错的感觉,进入下一个领域拼sha,这个领域叫做资本市场。在这儿,你又什么都不是了,所有人都比你更有经验,更了解这里的规则。一个新的学习,尝试,失败,再学习,在尝试,再失败的循环又开始了。

到这就结束了?远着那。一个人到了这里,就进入了一个气泡,这个气泡里,你看到的东西再也不是自己需要知道的全部。这时,判断能力就变得弥足珍贵。到这太快不行,过分膨胀会冲昏人的大脑,太慢,会被后面的人追上,拉下来,踩死。

大家都在努力,但是想要富,努力明显不够。除此之外,就算成为了富人,无论走到那一步,都得继续努力工作,把自己累的像条狗。至于外面人怎么看,那是他们的事情。

创业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只要开始,要么在某处倒下,春风化泥。要么,一直向上走,走到头,然后心底里知道身后到处都是鲨鱼,慢一步就是死。这种感觉是很恐怖的,因为自己有两种死法,一种是没被吃掉自然死亡,一种是死前被吃掉以穷人的身份自然死亡。

当然,还有一种。抛售股权,也抛弃贫富这个概念。这是我的生活,我要享受这种生活。但这是老人们的归宿。

前面有人说月薪两万算穷人,有人说不算穷人。这事儿只要还在聊贫富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标准,他们只是最低到最高之间的一环,而已。

有人不理解马云为什么说创办阿里是他最错误的决定,这事儿其实不复杂。他到今天这位置因为他的上升心态,他到了自己今天的位置自然很了解有多少人有这种心态,只要他还不想离开今天的位置,就会寝食难安,继续去发掘,继续前进。我不知道这种日子有多少人真的愿意过,所有需要的都有了,却停不下来,单纯为了执着拼命。

为什么富人这么少穷人这么多?被鲨鱼追逐的滋味太难受,憋的不行,就在某个阶段放弃了。

只要市场还在阶级就永远不会固化,因为有人需要挣钱。所以,任何时候都有新贵诞生,上升通道就在那摆着。但是,上升,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做到的,想要走这条路就得拿很多东西去换。这些东西很沉,愿意拿出来交换的人,通常不多。

体会过那种追着你屁顾打的人离你永远只有一两步的感觉,需要一个很特别的理由让自己坚持下去。关键问题是你还不能回头和这人打一架,因为这种人会前赴后继的冲上来。你只能玩命地跑,跑到自己趴下为止。

关于评论里面提到了遗产税,这个倒是很想聊一聊,实话是至少有一部分有钱人未必抵制这个。这个其实与文章主旨无关,前面提到了贫富之间存在一根链条,数字本身不是评价标准。如果一个人资产在缩水,也许下面的人看来他依旧有钱,在他自己,和他同层次甚至高层次的人看来,就是另一码事儿了。

我一个朋友,算是个忘年交,有钱的有点过分那种。他儿子现在也在创业,俩人关系更接近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的关系。要钱投资,打报告,计划书,可行性方案,一切都是商业步骤走。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你老子都不给你批钱,别人更不会给你批。没能耐就找个工厂好好干活,好好过日子。钱留给这小子,除了能干点我活着不让他干的还能多长出个脑袋来不成?

他这一辈子,看的最多的就是看人起高楼,看人住大厦,看人房塌了,看人埋下面。股权,董事会,公司运营体制能给他孩子带来稳定收入不,可是父母就算八十岁看子女也还是小孩。他有次喝完酒跟我讲,钱给了他儿子,又没有匹配的本事去运作,一天到晚不差钱又闲得慌,不就只剩下黄赌毒了吗?那这孩子还不如托生在穷人家,至少平平安安能过一辈子。

星期一有会,所以昨天晚上,我在通宵写报告,看到他儿子朋友圈。自己一个人在英国谈生意,抱怨没有饺子,只能吃牛排,想家。

所以,富二代的日子有些时候过得还真未必就多惬意。这些人在一个更高的位置长大,自然不想掉下来,也知道掉下来什么后果。

钱这个东西不挣,花起来太快了。因为实在太无聊,无聊了,度是什么东西谁也不会去想。

有些东西我就不讲了,太麻烦。不过,别太迷信房地产和所谓的股权,这东西说到底,真的就那么回事儿。还是那句话,塌了的楼看太多,谁也不会吧未来寄托到别人身上,太不靠谱了。

我的一位老师,在我高中毕业的时候给我膨胀的脑袋浇了一盆冷水。她让我进入外汇市场,并且赔光了所有的积蓄,只是为了给我讲一个道理:数据是个好东西,但是如果不能深层次理解数据为什么会产生,对当时的我来说,和废纸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历史,同样是一样需要细致入微学习才能给自己帮助的东西,如果把表象当做真相,到时很容易误导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

更多的东西,大家自己摸索吧,我也只是个被逼上路不得不前进的学生而已。企业出生靠闯,存活靠调整,维持靠制度,长期维持靠调整制度。人生也是一样,如果有人觉得体量大了就能一劳永逸,那只能说实在太天真了。

已有很多有意思的回答,补充两篇这个话题上蛮重要的文献,一理论一历史。


理论: @章彦博 和 @崔绍瑄 两位知友介绍了有趣的高质量真模型。实际上,Benhabib、Bisin和朱胜豪在2011年证明,如果每个家庭第 代的财富 和第 代财富 之间,满足如下形式关系 ,其中 和 是两个设并不太强的随机过程,那么整个社会的财富分布最终会收敛到幂律分布。所谓“二八定律”,是其中一特殊情况。即使考虑资产税、消费、遗赠等情形,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细节请见Benhabib J, Bisin A, Zhu S. The 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fiscal policy in economies with finitely lived agents[J]. Econometrica, 2011, 79(1): 123-157。




欧美及拉丁美洲历史不平等状况,摘自Scheidel著作。


历史: @chenqin 和 @赵皓阳 两位知友介绍了有趣的实证结果。放眼历史,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斯坦福大学古典学系教授 Walter Scheidel今年2月出了一本新书,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很精彩。结论:纵观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历史,若非大范围暴力或瘟疫,社会不平等程度不会有明显而持续的下降。当然,这不等于说不平等必然导致暴力,或者暴力可以解决不平等问题。详情请见Scheidel W. 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这两份研究未必是定见,但相信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期待更多精彩的回答。

你们说的太太太太复杂了,还不如很久以前一个做小老板的亲戚对我打过一个比方。

一个穷人,只有5块钱,他拿去吃一碗面,钱就没了;一个富人,他有5万块钱,拿5块钱出来吃一碗面,剩下的存在银行里,没过几天这五块钱就回来了。

现在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是:

穷人的“钱”和富人的“钱”不是一回事情。

穷人的“钱”,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购物券”,因为穷人没有别的选择,基本的衣食住行开销已经应付不暇,即使少量余存可以作为储蓄,也会被通胀所淹没。

而富人的“钱”,实际结构是各种各样的资产,包括股权、债权、不动产、版权等等。他们买珠宝买别墅买游艇并不是消费,而是把一种形式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资产,真正吃饭购物等消费性支出在其中的占比相当小,所以资产增值的速度完全可以cover掉消费,所以会造成“一直在花钱但是钱却越来越多”的感觉。

钱会不断贬值,而优质的资产会不断增值,这就是正解。

我比较遗憾的是那位亲戚的生意却是出奇的失败……

没有人觉得高赞数到那些回答讲的太太太太太复杂了嘛。

整那么多模型虽然很是不明觉厉,但咱能不能不要搞那么复杂,就用平实的语言来分析描述,哪怕不能百分百精确,能把握本质就行了。

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无非是内在和外在嘛——外在资源和机会稀缺,内在人力资源贫乏。

先说为啥穷人越来越穷

日期,美国经济学家罗斯高做了项研究,他下基层做了田野调查。

然后发现: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过着无可奈何的低质量生活。

比如苹果公司的代工工厂,当然,也包括其他流水线作业工人。

从外在资源来看,资金匮乏,机会稀缺,每天高强度、长时间的机械作业,下班后在嘈杂、凌乱的居住地满足于吃吃喝喝、休息睡觉,常见的娱乐方式是电玩、赌博等。

从内在资本来看,没技术、没勇气,没知识,没文化,难不成还来个职业发展与规划。

我是做这方面的,我都觉得对他们来讲恐怕太奢谈了,根本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

谈不上发展,工作和生活可选择性非常狭窄。生活上重复周围人、前辈的轨迹,草率结婚、早早生养孩子、把孩子丢在老家,自己再出来打工。攒了钱盖房子,为了是给自己的孩子娶妻生子。孩子们长大了没有别的出路,只能是做农民工出来打工。

从出生到幼儿教育到初等及高等教育,穷人所面临的机会都太少。

知乎都是精英嘛,感觉全世界都是大学生,实际上呢?

63%的农村孩子根本没上过高中!

这可不是我瞎说的,是人家给出的结论和数据:

除此之外,一半的农村儿童智力发育迟缓:

罗斯高发现从小学开始,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就有差距。农村孩子的健康存在着问题。“我们给他们抽血,看看是否贫血,是不是营养不足、缺铁——如果你贫血,你脑子不会转,想学都集中不了精神。第二个,我们检查他们的大便,看里面有没有寄生虫。第三个,我们筛查,看看有多少小学生近视可是没有佩戴眼镜。”

对13万学生展开调查后发现,27%的农村孩子贫血,33%感染寄生虫,25%眼睛近视。“今天,中国农村2/3的孩子生病了!难怪他们学不好。”

智力迟缓、身体不健康,你觉得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尤其是在这个互联网大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连基本的认知能力都不足,怎么去摆脱所处的恶劣环境,脱贫致富嘛,最终结果就是穷人越来越穷。

可以想象,他们长大后,结婚生子,是不是小孩子的教育又会存有不少问题?!

农村里的孩子也想上大学,也想出人头地,

可是,想和能之间可能相隔千万里远啊

至于父母的教育,那就更是问题了。

现在很多农村父母都外出打工,家里孩子甩手丢给家里的年迈的父母。

罗斯高调查的农村家庭中,只有10%的家长头一天和孩子说过话;4%的成年人给孩子读过书;70%的家庭没有书或仅有1本书。

只要孩子吃饱饭、不摔跤可能也就差不多了,你觉得他们会引导孩子去学习、读书和思考?!

外在条件和机会有限,内在资源和资本匮乏,你说能不越来越穷吗?

很多人觉得自己很牛逼,其实那很可能是你很幸运,幸运到你有条件上大学,有了自我意识、自我觉醒?因为,连努力其实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文章来源:

为什么民工的孩子还是民工?斯坦福经济学家告诉你惊人的真相!

再说富人为啥越来越富

同样也是那两个原因啊:外在资源丰富以及在此条件下内在人力资本也不断提升

最极端的案例就是很多人的老公王思聪了。

人家老爸可以甩给儿子5个亿来开公司,不在乎他是否赚到钱,关键是能够得到锻炼。

然后,两年间王思聪的普思资本共参与了60多个项目的投资,普思投资更被评为全国PE投资五十强。

当然,这是个极端,道理没错吧。

不说这个级别的了,其他的富二代官二代不也是从小到大都有更多的机会。

顶级的就不用说了,和普通人是两个平行世界,这辈子都不会交叉。

就说普通点的富人子弟的孩子,上幼儿园可以上好的,以成都为例,金苹果还算好的,人家可能还嫌弃,要去宋庆龄。高中成绩不好,可以去成都七中啊,只要你舍得给钱;考不上好大学,还可以老早就准备去国外留学。

这是外在条件和资源。

可真正有钱又重视教育的孩子,不但有丰富的外在条件和资源,还有很不错的内在人力资源。

啥意思呢,家长有好的教育和养育,投入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时间、精力和智慧。

打小的时候,身在农村,我一直以为农村的孩子学习最刻苦,城里的孩子都是贪玩不爱学习。

后来才发现,恰恰相反,很多农村孩子不爱学、学不进,甚至吊儿郎当了,城里的不少孩子,不但学习努力,还多才多艺。我们除了考试就是考试,人家除了考试还有各种才艺,甚至现在有些小孩老早就开始学儿童编程,接受思维的培养,在逻辑能力、思维缜密和创造力方面得到提升。我现在有朋友就专门做这块的教育。

还记得北京市文科状元的话嘛:

“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而状元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

衣食无忧,教育上享受得天独厚的资源,父母又是高知分子,有着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学习习惯,以及性格方面的培养和塑造。

丰富的外在条件和资源;

牛掰的内在资本和资源。

你说怎么不会越来越富?!

综上,穷人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双重匮乏往往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外在资源和内在资源双重丰厚很容易就越来越富了。

相关阅读:

冯起升: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活在社会底层?

冯起升: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冯起升:好做的逻辑是什么?什么规律或观念使人与人赚的钱产生了巨大差别?

更多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思维灯泡

(不鸡血,不鸡汤;有温度,有力量。聚焦于个体学习、成长与职业发展)

以我们公司为例吧。

我们公司一开始做贸易,后来贸易不行了就进入水处理行业,再后来固废行业也就是垃圾焚烧什么的起来了,公司成立了固废事业部,开始烧垃圾。再后来承包了区内燃气业务,在区内供天然气,后来公司资本雄厚了,又承包了区内河流治理,现在也开拓了危险废物处理,这一块利润还是蛮高的。最近早期的做贸易时的一点尾巴资产彻底出售,退出了这一块。

每个产业都要兴衰,都有周期,但是资本的流动比人技能的流动要容易得多。大股东敢想敢做,CEO也给力,公司就可以什么好做的行业就做什么。你看小米,乐视什么的,横跨好几个行业,这就是资本流动的力量。但是一个人,转个行至少好几年是一个初级人员,而且试错成本相对挺高的。但是资本,转个行业只要团队给力,迅速可以聚集一群很厉害的人,这不是个人可比的。而穷人越来越穷的现象,一般都发生在行业巨变,个人能力难以迁移的情况下的。

这个感觉真的是无解。

因为实现富裕的三件法宝:资本,信息,和教育

前两件牢牢掌握在富人手中,并开始逐渐垄断教育。

穷人只可凭努力积累的一点点资本,再依托良好的教育和洞察力,根据有限的碎片信息分析可能到来的机会,冒巨大风险投入而由穷变富。

一个富起来的穷人已经越发的成为小概率事件了过年了,叔伯兄弟们都回来,和往年一样,按惯例,他们坐一起打牌玩钱。我不会打牌,也没有赌资,就边看绝命毒师边看他们玩。

打牌的规则我也不懂,我们这里叫“黑牌”,大概就是三个A最大。我原先看家里长辈们玩过,他们的每注是下一根烟或者一个硬币之类的,而兄弟们不一样,他们每注下100块。玩家有四个,都是我的叔兄弟,其中大哥二哥是大老板,过亿的那种;另外两个一个是医学博士,一个是公司销售经理。

大哥二哥神色淡定,另外两个则要么不断唉声叹气,要么突然大呼小叫。博士和经理不断说大哥二哥财运好,搞什么都好做,因为俩人很快就输光了身上带的现钱。这两位输家,其实智商是很高的,心理素质也不错,相对两位老板,没有任何劣势。但年年都会输。为什么呢?旁观者清,我早看明白了。

设甲乙二人公平对赌,不论赌术,理想状态下,双方输赢概率应该是五五开。但如果甲有1000K赌资,而乙只1K,只要不限制局数,最终输的肯定是乙,而且是输光。如果每局都是梭哈,那乙能撑几局呢?

第一局,乙赢,变2K。

第二局,乙赢,变4K。

第三局,乙赢,变8K。

第四局,乙赢,变16K。

第五局,乙赢,变32K。

第六局,乙赢,变64K。

现在,乙已经在十分钟内赢了自己一年的收入,那么,第七局,他会收手吗?不会。

第七局,甲赢,甲1001K,乙0K。

那么,乙没法玩下去了,他没有赌资了。但是,不行,他怎么可以退出,没钱不要紧,甲会借给他,只需要你付一点利息。

于是,第八局……



如果,经济社会就是一场赌博,那么富人会更富,穷人则倾向于赤贫。

当然,你可以决定不参与这场赌博,因为你知道你输不起,而且富人比你更会赌,规则绝对不会对你有利。

但是,从你使用花呗,欠下房贷,进去股市,投出第一份简历那天开始,你就已经被绑定在赌桌上了,你最终的命运就是劳碌一生,而不会占有任何赌资,你的遗产就是欠下的马云的花呗,银行的贷款。

赌场,是富人开的,而且他们还雇了政府来看场子。

英国人对房子有种和亚洲人类似的偏执,经常把能买到自己的房子作为一个奋斗目标。英国人毕生对房子的追求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Property Ladder”(房产阶梯)。年轻的时候没钱,努力一把只能勉强爬上梯子的第一阶,然后不用再租房子省下租金慢慢存钱10年之后可以以小换大爬上梯子的第二阶,由此奋斗到退休希望能有个大院子。


这几年英格兰的房价暴涨,尤其是伦敦,当然和北上广不能比,然后直接导致很多英国“穷人”在30岁之前都买不起房子。

然后政府就把很大的责任归咎于房产投资者,然后出台了一系列所谓的政策意图打击房东,比如从第二套房产开始印花税上涨3%,然后减少房东房屋维护花费可以抵税的部分,意图减少“职业房东”的数量来控制房价。


结果呢?不仅没有控制住房价,甚至还助推了租金上涨。房产投资者因为额外的印花税本来准备投资第二阶梯价格房产的,被政府驱赶至房产阶梯的第一阶。往往以远高于穷人的出价买断所有便宜的房产,本来还可以勉强爬上第一阶的穷人连第一阶也爬不起了。

于此同时穷人因为爬不上房产阶梯,只能继续租房,租房需求大增又进一步推高了租金。

如此一来一去恶性循环。

英格兰房价在新政之后不仅没有得到控制,反而继续上涨,哪怕在脱欧这样的巨大利空下。而且租金的年上涨比例也可以达到15%甚至更高。


所以富人为什么越来越富,就因为富人有资本和其他渠道手段可以切断穷人上升的通道。

在公司,大集团通过垄断切断无产阶级成为有产阶级的通道,穷人被剥削剩余价值。

在家,职业房东可以通过资金优势切断无房阶级成为有房阶级的通道,通过租金穷人第二次被剥削已剩不多的劳动报酬。

最后还有政府神助攻,意图施加给富人的税负被最终转嫁到穷人身上,穷人最后一点儿翻身的希望也破灭了。


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变革甚至革命,以历史经验这往往是穷人翻身的唯一途径。

1,因为现在是资本社会。所以资本门槛天然是倾向有钱人的。

无论穷人富人,都在为资本的更快速增值服务。

在竞争的大概率层面上,穷人能够参与的资本增值行为选择性很少,因为大量的资本增值行为都有资金门槛。仅仅以不动产投资而论,富人可以去买地块、可以盖楼、可以入股输气管道、可以建设停车场等等,而穷人只能转租商铺住宅租赁权牟利。在选择性上首先被筛选掉99%以上。

阿里、腾讯、百度等等可以投资新兴的O2O、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原始股。

一般人只能等他们上市当个散户,然后很可能还被隔了韭菜。

2,因为信息不对称愈演愈烈。

用百度去搜东西,大部分都是无用的内容,很多人强调“搜商”(跟情商智商并存),其实你商再高没毛用,因为很多韭菜通过微信、网购、外卖、阅读APP已经把自己的习惯、隐私、喜好啥的都白给这些大公司了,人家大公司不用搜,后台统计一下,比你获得的信息精准的多。

我一直在说,别骂老百姓2,是互联网加剧了老百姓2,本来就2的人,整天根据喜好推送一些完全在这人舒适区的内容,只能越来越2。他们没办法。

3,因为随着生产率的提高,一般劳动力的价值和必要性越来越低。

互联网和计算机干掉了很多行业和很多岗位,未来人工智能、自动化生产、核聚变、真空管道高铁、机器人会干掉更多行业和更多岗位。

没有专业技能或核心竞争力的穷人在20年后很难积累资本,因为他们的议价权约等于零,也别做梦可以去做体力活,孟加拉国工厂月薪才40欧,没事,福利会养着他们。

4,因为消费主义横行,所以穷人们不会攒钱了。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台湾、香港乃至我们80年代末富起来的那些穷人苦出身,很多不仅仅善于经营,同时也很善于积蓄,用劳力去积蓄,然后用不多的积蓄去博第一桶金是很多时候阶层跳跃的必要经历。

但现在的年轻人,不说有没有积蓄的动力了,都被忽悠的裸贷了。

消费主义不仅仅是在促进GDP,更多的是诱惑穷人借贷,透支未来的收入,防止穷人有博第一桶金的机会。

5,因为现在穷人的时间也能榨取利润了

穷人的时间也是钱,看网络小说、快手、荤段子,也能榨取点广告费,拜移动互联网的规模所赐,这些微薄的小钱,人数足够多了也很可观。

所有有钱人们这几年多了很多办法占用苦哈哈们的时间。

所以穷人就没时间真心读书了。

同时,也让穷人的舒适区更加舒适,意淫成本越来越低,这也杜绝了穷人变得有纪律,变得有野心的途径。

这一条是最致命的:纪律是唯一无需资本成本但可以挑战一切改变一切的力量。

因为有个效应叫:马太效应。

从去年做了金融理财行业才慢慢知道,原来有钱人真的特别多特别多……

富人之所以会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当然是双方掌握的资源,拥有的人脉,了解的信息,知道消息的便捷度等等,都不一样,而这些,正是财富增长的来源,而且这种财富涨幅,远远大于一个白领工资收入的涨幅哦。

普通人所说的理财,只不过是守财而已,谈不上有多高的收益,一方面本金基数就比较小,基本很多私募信托之类的不够门槛,你见过穷人拿出100万以上来理财吗?没有吧。

部分有远见的穷人,只不过利用理财来抵御通货膨胀, 更多的人只能被膨胀宰割,普通人的不管是基金定投,还是P2P出借, 基本保证年华10%到15%算很高的了,有些人甚至达不到,甚至会出现亏损,还不是因为人性追涨sha跌,追求高收益惹的祸。

而相对富人而言,亏损一部分无关紧要啊, 因为人家基数大,而穷人则不是。

未来,富人只会越来越富,穷人则很难成为富人。

首先,80%的财富依然在20%的人手里,甚至比这个比例更高,富人会利用一系列经济和金融行为,对穷人进行多次“收割”。

接下来听说我,具体怎么收割?

比如在股市里,一直流传着七亏二平一赚,那钱都让谁赚走了, 还不是机构里的那些富人或者消息灵通且聪明的极小部分散户,那些很普通的股民只能跟着牛熊市的转换来捞到部分好处,而且, 我国一直是牛市短,熊市长,所以这就是一种收割。

比如在P2P出借领域内,有平台老板跑路了, 平台上各种自融,标,出借人到处维权,报案,其实在我国,出现全额还本金的很少,现在E租宝的案件不是还没有具体着落嘛~

而那些跑路的老板,很早就通过资产转移,置业,各种房产,车子,甚至还有私人飞机,背后的小三,小四事情多了去了,这不就是富人对穷人的一种收割嘛~

比如以前的现金贷,现在的714高炮或者55超级高炮,不就是那些线上放高利贷的老板对最底层每月需要那1到2千的人的收割嘛?那些富人需要每月借1000块钱来进行周转吗?根本不需要,而是那些外卖小哥, 快递员,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群体,才需要那年化利率1000%以上的借款啊,现金贷平台老板赚的盆满钵满,而有些穷人则一辈子上不了岸,回不了头,还不上债嘛~

比如房地产一些穷人还不是努力掏空“六个钱包”,单款加杠杆买房,然后在人生的后30年里,兢兢业业,战战兢兢,大病都不敢生,还必须忍受996,007,来还房贷嘛。那些刚毕业或者毕业没见年的穷学生,一旦背上房贷,他们干甩开膀子干吗?他们敢去大城市里闯荡嘛?他们敢试错吗?是的,他们就不敢了, 因为身后是房贷。

比如最近炒的火热的996,无非就是企业创始人或者资本家对雇佣者的一种要求而已,是一种利益关系和博弈而已啊。

理论上应该是,我付出多少劳动,你给我多少报酬,而现在随着经济环境下行, 金融环境恶化,部分资本家开始谈热爱和理想了,而随着社交媒体的便捷和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这部分资本家或者富人不再拥有掌握媒体渠道的唯一权利,而是大众开始发声了, 其实在有些传统行业, 996早就有了。

所以,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实现共同富裕可能需要很久,我国现在做的是,先把一部分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拉上来,至于共同富裕,慢慢来吧。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资源分配的,如果有分配,那么就会有不公平,至少不会按人头分配吧, 最基本的也是按劳分配。

所以富人会利用自身资源和整合,拥有更多的资源,而穷人则因为认知问题,可能会会比较排斥或者不相信某些资源,认为那就是骗人的。

我作为一个穷人,我只会让自己变的相对聪明一点, 不要被很简单的骗局骗了, 比如做XX代理可以轻松月入过万,比如投资某产品年化收益可达30%,比如投机倒把的勾当,比如福利,比如黄赌毒……

身边的诱惑太多了, 不要总想着赚快钱,不要总是和别人攀比,不要总是把精力放在情情爱爱上, 不要总是很在意别人的目光,好好工作,升职加薪难道不好吗?

如何从穷人变成富人?

最后,你我皆穷人,在这个世界抵抗住有些诱惑已经很难了,唯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心前行,方可过的普普通通。

  1. 富人思维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最近几年有没有参加过同学聚会?

我大学毕业已经有 10 年多了,每次参加同学聚会,都发现大家的生活境况差异越来越大。

一些曾经看似资质平平、在学校并不惹眼的同学,现在事业风生水起,过着富有的生活;而一些曾经成绩名列前茅的风云校友,现在却还是一个普通上班族。

当然,这个现象并不绝对。但不知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曾经起点差不多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际遇的差别会越来越大呢?

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和身边不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做了深度沟通。我发现,每个人获得财富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且往往是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但是那些发展得更好、过得更富有的人,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我把这些特质总结称之为「富人思维」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改变都是从思维转变开始的。三个方面聊一聊富人思维:

富人思维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来影响我们的财富的;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来培养自己的富人思维。

什么是真正的财富自由?

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富人思维。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精确的答案。

要理解富人思维,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财富自由的呢?

这个答案和我们要讲的富人思维,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的被动收入能够覆盖我们的各类支出,我们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另一种衡量财富自由的方式,那就是拥有持续创造财富并保持财富的能力,哪怕推倒重来。

拥有了这种能力,就算是把现有的资源分配推倒重来,重新平均分配财富,你也能重新抓住机会,再次变成富人。相反,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即使一时拥有再多的钱,最终可能也无法保住财富。事实上,有数据显示,美国 90% 中过乐透大奖的人,都在 3 到 5 年内重新回到一般的资产水平,甚至更为贫穷。

我想这也是很多高薪人士心中仍然充满财务焦虑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目前良好的收入,只是依托了一个较好的平台,而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只有那些真正掌握了创造财富的能力,能把一件事情实现从零到一的运转和输出的人,内心才更为笃定。















































































































底什么是富人思维。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精确的答案。

要理解富人思维,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财富自由的呢?

这个答案和我们要讲的富人思维,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的被动收入能够覆盖我们的各类支出,我们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另一种衡量财富自由的方式,那就是拥有持续创造财富并保持财富的能力,哪怕推倒重来。

拥有了这种能力,就算是把现有的资源分配推倒重来,重新平均分配财富,你也能重新抓住机会,再次变成富人。相反,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即使一时拥有再多的钱,最终可能也无法保住财富。事实上,有数据显示,美国 90% 中过乐透大奖的人,都在 3 到 5 年内重新回到一般的资产水平,甚至更为贫穷。

我想这也是很多高薪人士心中仍然充满财务焦虑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目前良好的收入,只是依托了一个较好的平台,而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只有那些真正掌握了创造财富的能力,能把一件事情实现从零到一的运转和输出的人,内心才更为笃定。

这个能力,其实就是富人思维在行动上的体现。

所以反过来,我们再看富人思维,其实它是一种帮助我们从目标出发,跨越稀缺陷阱,通过调配资源来达成自己目标的思维方式。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太过抽象,别着急,接下来咱们一步步讲,其中的每一个要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达成。

  1. 四步培养你的富人思维

第一步:提升你的财富亲密度

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主观上,提高自己的「财富亲密度」。

财富亲密度这个概念,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就是关注和喜爱财富的程度,我用它来衡量我们和财富的接近程度。

财富亲密度越高,说明我们对金钱越关注和喜爱,相应的,财富也越有可能来到我们身边。

可能你听完以后的第一反应是,我很爱钱啊,是不是这样就能变得富有呢?

但事实上,很多人只是把想要变得有钱挂在嘴边,但是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未必真的关注金钱。就好像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其实心里面非常爱父母,可是生活中有时却容易对他们发火。

你不妨来做做我们的小测试,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你会不会「中招」呢?

-嘴上说喜欢钱,但是总是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看到别人投资好做了,马上就会跟风,最后反而亏了钱;

-年初雄心勃勃制定了储蓄计划,看到心仪的东西却马上刷卡;

-每当看到新闻中知名人士的一些负面新闻,潜意识里往往会觉得:有钱也没什么好的嘛......

这些想法背后,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对金钱的偏见或抗拒,或者干脆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我们越是抱有这样的态度,越有可能当机会真正来临时,亲手把门给关上了。

所以,拥有富人思维的第一步,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既不盲目追求,也绝不漫不经心,而是以一种更敏感细致的态度去思考,我们能够获得财富的途径,以及最重要的,立刻纠正那些忽视金钱的行为。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1. 富人思维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最近几年有没有参加过同学聚会?

我大学毕业已经有 10 年多了,每次参加同学聚会,都发现大家的生活境况差异越来越大。

一些曾经看似资质平平、在学校并不惹眼的同学,现在事业风生水起,过着富有的生活;而一些曾经成绩名列前茅的风云校友,现在却还是一个普通上班族。

当然,这个现象并不绝对。但不知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曾经起点差不多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际遇的差别会越来越大呢?

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和身边不少已经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做了深度沟通。我发现,每个人获得财富的方式千差万别,而且往往是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有时候还需要一点点运气。但是那些发展得更好、过得更富有的人,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我把这些特质总结称之为「富人思维」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改变都是从思维转变开始的。三个方面聊一聊富人思维:

富人思维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来影响我们的财富的;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来培养自己的富人思维。

什么是真正的财富自由?

我们先来看看,到底什么是富人思维。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精确的答案。

要理解富人思维,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财富自由的呢?

这个答案和我们要讲的富人思维,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的被动收入能够覆盖我们的各类支出,我们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另一种衡量财富自由的方式,那就是拥有持续创造财富并保持财富的能力,哪怕推倒重来。

拥有了这种能力,就算是把现有的资源分配推倒重来,重新平均分配财富,你也能重新抓住机会,再次变成富人。相反,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即使一时拥有再多的钱,最终可能也无法保住财富。事实上,有数据显示,美国 90% 中过乐透大奖的人,都在 3 到 5 年内重新回到一般的资产水平,甚至更为贫穷。

我想这也是很多高薪人士心中仍然充满财务焦虑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目前良好的收入,只是依托了一个较好的平台,而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只有那些真正掌握了创造财富的能力,能把一件事情实现从零到一的运转和输出的人,内心才更为笃定。















































































































底什么是富人思维。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精确的答案。

要理解富人思维,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财富自由的呢?

这个答案和我们要讲的富人思维,密切相关。

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我们的被动收入能够覆盖我们的各类支出,我们就实现了财富自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有另一种衡量财富自由的方式,那就是拥有持续创造财富并保持财富的能力,哪怕推倒重来。

拥有了这种能力,就算是把现有的资源分配推倒重来,重新平均分配财富,你也能重新抓住机会,再次变成富人。相反,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即使一时拥有再多的钱,最终可能也无法保住财富。事实上,有数据显示,美国 90% 中过乐透大奖的人,都在 3 到 5 年内重新回到一般的资产水平,甚至更为贫穷。

我想这也是很多高薪人士心中仍然充满财务焦虑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目前良好的收入,只是依托了一个较好的平台,而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只有那些真正掌握了创造财富的能力,能把一件事情实现从零到一的运转和输出的人,内心才更为笃定。

这个能力,其实就是富人思维在行动上的体现。

所以反过来,我们再看富人思维,其实它是一种帮助我们从目标出发,跨越稀缺陷阱,通过调配资源来达成自己目标的思维方式。

你可能会觉得这种说法太过抽象,别着急,接下来咱们一步步讲,其中的每一个要点是什么,以及如何达成。

  1. 四步培养你的富人思维

第一步:提升你的财富亲密度

第一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主观上,提高自己的「财富亲密度」。

财富亲密度这个概念,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就是关注和喜爱财富的程度,我用它来衡量我们和财富的接近程度。

财富亲密度越高,说明我们对金钱越关注和喜爱,相应的,财富也越有可能来到我们身边。

可能你听完以后的第一反应是,我很爱钱啊,是不是这样就能变得富有呢?

但事实上,很多人只是把想要变得有钱挂在嘴边,但是他们的行动表明,他们未必真的关注金钱。就好像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其实心里面非常爱父母,可是生活中有时却容易对他们发火。

你不妨来做做我们的小测试,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你会不会「中招」呢?

-嘴上说喜欢钱,但是总是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看到别人投资好做了,马上就会跟风,最后反而亏了钱;

-年初雄心勃勃制定了储蓄计划,看到心仪的东西却马上刷卡;

-每当看到新闻中知名人士的一些负面新闻,潜意识里往往会觉得:有钱也没什么好的嘛......

这些想法背后,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对金钱的偏见或抗拒,或者干脆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我们越是抱有这样的态度,越有可能当机会真正来临时,亲手把门给关上了。

所以,拥有富人思维的第一步,我们首先要摆正自己对待金钱的态度:既不盲目追求,也绝不漫不经心,而是以一种更敏感细致的态度去思考,我们能够获得财富的途径,以及最重要的,立刻纠正那些忽视金钱的行为。

当富豪沦为环卫工,才知道自己没资格批评穷人

原作者:Sumiu

原出处:微信公众号:来了少年(ID:Flgh12)

当富豪沦为环卫工,才知道自己没资格批评穷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有一段经典对白:


在我年纪还轻、阅历尚浅的那些年里,父亲曾经给过我一句忠告,直到今天,这句话仍在我心间萦绕。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最近看了香港一个十年前的节目《穷富翁大作战》特别有感触。我们以为的香港生活是一个幸福的天堂,但是这部纪录片却呈现了另外一种场景。


就像有人说的:“香港,表面上是一张华丽的包装纸,揭开它,你会看见两个极端。”


《穷富翁大作战》的可贵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两个世界的人得以相见,并改变了一些人对贫穷的看法。





关于贫困,我们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总把成不成功与一个人的思维和努力程度挂钩。


你那么穷,还不是因为想法不对。


你那么穷,还不是因为不够努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具备所谓富人思维和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吗?


看完这个节目的人,都不言而喻。


导演邀请四位来自上层家庭的精英,他们中有商业大佬、富家二代、选美模特、金牌律师,他们要完成的挑战是抛弃原来的光鲜生活,去体验清洁工、单身母亲、流浪汉、小摊贩这些穷人的生活。


对于即将开始的贫穷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乏自信地说:


“我始终信奉自由市场,可说是淘汰了很多弱者,但是如果你有斗志,即使是弱者,也可以变为强者。”





他曾经有句非常有名的名言:







但结果真的如此吗?


说这话的人大名鼎鼎的田北辰,有名的“田二少”,他的父亲是香港的纺织大王,人称“一代裤王”。


但他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富代,有自己独立的服装设计品牌,在全球有近700家实体时装门店。





在节目中,他要体验的是作为一名真正的清洁工的真实生活,为此他上交了自己现金、银行卡、电话,也不能向朋友求助。


开始的前一天,他信心满满,领取了自己一天的50港币的生活费。


来到住的地方,自己1.6平方米的笼屋,他有点意外,感慨了一句:“比我想象中小一点。”







在这样还算中等水平的笼屋里,还是有30多户邻居挤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格子,公共卫浴。


富豪轻轻吐槽了一句:不是一个很有人性的居住地方。





但即使这样的环境,一月也要一千多元。而在这里的清洁工的一月工资不过6000-7000元,除去生活开支,所剩无几。


看看四周友邻,大多是领着低保的住户,他问起住在旁边的陈伯,觉得这里的环境怎么样?


老头只是无奈笑笑:


“差不多吧,说不上什么环境,我们没有选择。”





兴许是感受到这里的压抑,他没有再问下去,看着四处没有朝气的生活,他的心情好像也被传染了,他的评价是:没意思,好像等日子过一样,没有盼望。


笼屋第一晚,田北辰无法入睡,想着第二天要去湾仔上班,喜欢提前规划路线的他,为避免上班第一天就迟到,就提早起来查找自己的路线。


几经周折,才得知上班需要乘坐通宵巴士,而这种巴士的车票一趟就需要13多元,一来一回算一算就花掉了27元,剩下得是一天的生活费。


“搞咩啊,车费要十三元多?我哪有那么多钱?”





23元要安排一日三餐,无论怎么分配,都是不够的。


一想到此,这个大富豪显得有点为难。





凑巧得是几年前,有人批评地铁的票价过高,任职地铁管理局主席的田北辰说了这样一句:


“如果你觉得贵,可以有其他选择,我们的铁路公司不是社会福利机构。”


几年之后,当他身处穷人的位置,在看这个票价的时候,承认确实是自己不了解实际情况:“交通费扼sha了穷人的生存空间。”


感受完穷人的住宿、交通,接下来就是第二天——穷人的工作。


才开始2个小时,他就吃不消了。





原本计划在两个小时里,他需要清理一整条街的垃圾桶,但实际情况是他的动作慢,2个小时过去之后还剩下不少未清理,只好在午餐的时间继续工作。


接着干活。在马路上走的时候,他还担心会被人认出来,但是他发现是自己多虑了。


经过他身边的人,都恨不得离他远一点,然后捂着鼻子大步走开。


“路人看到我,好似看到魔鬼。”





这一上午的时间,被他形容为“很恐怖”,难捱得简直不要太漫长。好不容易等来了下班时间,终于可以去吃饭了。


到了便利店,他发现自己手里的钱只够买得起最便宜的三明治。他表示有点郁闷。







体力耗费过大,这点食物当然完全吃不饱。


这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有一天竟然在便利店里来回比价,买不起想要的食物。


熬了一天下来,终于等来下班这个解救自己的时刻的时候,一起同行的同事还要赶往下一场工作。他很惊讶,表示现在的工作已经把自己累坏了,但是同事显然早已习以为常。


一份工作薪金根本无法支撑生活,多一份工作,才有多一份收入。





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时间让田辰北觉得不人道,一开始坚持的“只要你足够努力,就能成功”的论调也一起被推翻。


在这之前,他根本不了解真正的贫穷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也坦白说,这样的生活如果坚持一个月或者更久的话,他未必会有斗志。





最后,才经过两天的他,决定提前结束这次贫穷生活的体验,一身疲惫地说:


“很奇怪,我这两天只是考虑吃东西。我完全没什么盼望,我甚至都不想,我努力工作只是希望吃一顿好的。”





至此,他终于明白了穷人之所以穷困的原因。穷人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都在果腹当前的生活,又怎会规划下星期,明年,将来会怎样?


在窘迫的生活面前,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的是下一餐的难题。





穷人之所以过那种生活,不是他们没有斗志和努力,而是无论多努力都跳不出贫困圈。


人生来来回来都在一个胡同里,被困得死死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所以下一次我们碰到说抨击一个人穷是因为不够努力的说法,是多么可笑与站不住脚。





他们可能是付出最多的一些人,但是他们的收入却不成正比。


这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平。





而在这种强弱悬殊的情况下,底层人的生活只会是越来越惨,生活挤压得没有一点生存空间。





而且,他们不是在做一些无谓的事情,那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非常有技术。而现实是整个社会的运转大部分却是由他们推动的。


他们当然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世界根本没有给他们机会。


是的,拼努力的程度,谁能赶得上工地的工人,马路上的清洁工,甚至他们每天周转在几份工作之间,被生活的辛苦打磨到麻木,根本没有心力去想未来怎么样。


对于他们来说,关心更多的是今天吃什么,明天住哪里。


他们能抓住的只有眼前的生活。


而我们总以为努力一定会改变命运,到头来才会发现穷人的生活是一个死循环。






还有一位富二代也参加了节目,在没有经历这种生活之前,他坚信自由竞争可以获得成功。


他生来便是老板,爸爸妈妈从小教给他的思维是,怎样花最少的钱做更多的事情。





节目中他要去体验的身份是一名超市普通员工,每卖出一袋大米,只能赚得几角钱。每天的生活费也只有几十块,根本无法大手花钱。





为了节省开支,他想到去一个福利食堂去吃饭,这里的一顿饭只需十元就可以解决。





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他遇上了一位辛苦工作补贴家用的母亲,在跟她聊天的过程中,他意外得知,因为牛肉太贵,他们家之前好久没有吃过牛肉。


他听到之后,突然转过头,难过地掉泪。





因为他自己就是做牛肉生意的。





参加节目的Eric是个商人,对他而言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打高尔夫,在游艇上与美女Party,他当然也要工作,但是他的工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


来到节目前,他对于贫富的认知是人穷不能赖社会,主要是自己没有好的人生规划好。


可是当他拿着每天15元的生活费,去体验街头流浪汉的生活,他就不这样说了。





成为流浪汉的第一天晚上,运气特别不好,下起了大暴雨,他只能拿着纸板到能够避雨的地方容身,当然这注定是一个无眠之夜。


为了第二天能够吃上饭,他天没亮就跑出去找工作,但是一听到他没有手机,就对他摇摇头,很多工作通知都是需要手机的。


找了好几家,终于有人愿意给他送餐小哥的工作,时薪25元。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做这个工作,Eric显得笨手笨脚,没上满半天班就被辞退了。


面对这样的打击,先前意气风发的商界精英,对着镜头也忍不住流下辛酸的眼泪。





等到第二天,情况更是不太好。他找到一份帮人扛报纸的工作,好不容易赚到10块钱,但是,晚上睡觉的纸板却不见了。


生活真的时刻不忘给予新打击。





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回想一天下来沮丧的生活,他显得有点自暴自弃。这种狠狠被生活欺负的模样是不是特别熟悉。







Eric最后找了可以有屋顶的地方住,但也能住的起一两千,只有一张床的板房。他觉得很无奈。想要一个整洁的环境,简直不可能。


最后,他在码头上不得不苦涩地说:





面对贫穷而无力改变的境地,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多数人没有能量去脱离这环境,即使有机会,可能也没有信心去争取机会。”







所以生活就成了“就像一个只会把笔不断削短铅笔刨,只会削到剩下橡皮,却不会把笔削尖。





还有一个选美模特名叫JUJU,她从小出身于富有家庭,父亲是国际公司亚太区主席,妥妥的天子骄女。


她热爱跳舞,喜欢一切美的事物,而她也做上了与美有关的事业,曾多次作为代表参加世界各地的选美比赛,偶尔兼职模特。


她接下来的生活是在一个新移民家庭里,体验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好做养家的单亲妈妈的生活面貌。


到达的第一晚,她拎着自己沉重的大箱子,来到一个没有电梯的楼道里显得有些为难。帮他提行李的大哥告诉她,住在这里的人,一般都是拎着一个袋子,拿一张席子就过来了。





她的工作内容是白天要去餐厅当侍应,晚上还要回到家里辅导小学生的功课。


在餐厅工作,从没有干过体力活的她,才做2个小时就累的不行了,感觉好像已经过了一整天那么久。





在餐厅站了一整天,回到家还有一个调皮的小孩在等他。而学习区就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甚至没有一张桌子,孩子需要趴着才能写字,小小年纪,已经带上了厚厚的眼镜。





在感受穷人的生活之后,这些来自上层社会的富翁不得不承认:


穷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想要脱离,并不容易。


节目的社工说过这样一段话:


即便同样一无所有露宿街头,这群体验生活的参与者也比真正的底层起点高,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让他们的思维,沟通和应变能力比底层人要好。


朝不保夕的底层生活对人摧毁最大的不是身体,是精神,那种绝望和丧失信心。


面对贫穷,大多时候,他们没有太多选择。


所以,贫穷就像遗传一样,蔓延到下一代。


看完整个记录片,我们至少明白,精英阶层的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努力,或者思维更好,而是他们本身的优越条件使然,而穷人贫穷也不是因为他努力不够。


当富人被面前的生活所困的时候,他们一样陷入困局,温饱之前,别无选择。


体验完后,富人依然可以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中去,而穷人的生活却没有一个这样的返回项,他们的贫穷永无止境。






有人住高楼,有人住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这个世界,一直都是如此。


如果可以,没有谁愿意在流沙之中渐渐陷落,没有谁不曾用尽全力往上攀爬。当结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当鼓张的意气被磨损,当祈求他人的理解成为一种奢望,他们是否会渐渐放弃挣扎。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真相是:”世界上有即使努力也无法得到回报的人、有想要努力却无法努力的人、有因为过于努力而身心崩溃的人,也有在努力之前先被浇一盆冷水的人。”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我在底层的生活》的书中描写了自己亲历底层的生活经历,她当过餐厅女侍应,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还有看护人员,以及超市的卖货员。


她发现:


因为没钱,穷人不得不选择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的偏远,就不得不在路上花费大量时间;


因为花费很多时间在路上,就没有时间用于提升自己以及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


为了对付生活开销和房租,就不得不去打好几份工;


到最后,由于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各种劳苦的工作,渐渐成为一个麻木的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失控,然后离开;


然后换一个地方,重新进入下一个循环。





在这种环境中,再怎么有上进心的人,都难以翻身。


人们常说贫穷或许跟不够努力相关,但是把贫穷的根源归因于不够努力,显然是没有被生活痛击过的。


我们所了解的大部分人的成功,大多与一个人的出身、教育、运气、天分有更多联系,努力恰巧是没有被提到的因素。


所以,下一次见到被生活磨损的人,不要再无关痛痒的下定义说:他就是不够努力。


当你站在安全地带的时候,就不要嘲笑处于危险的人挣扎的样子有多难看了。


因为他们本没有你拥有的优越条件,也没有你那么幸运。





就像《银魂》里说的:


“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少爷不同,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是拼尽全力了。”


是啊,他们已经使出所有力气了,就不要再责怪了。


就像《穷富翁大作战》最后一集里阿伯感慨:甘就一世人咯,哥哥仔。我觉得我也应该努力过好自己的人生了。


风起了,不管拿到了怎样的命运牌,都要用力前行。


当拿到坏的命运牌时,请奋力前进;


当拿到好的命运牌时,也别贬低他人。


“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一个人工资10万。一个人工资1万。这两个人的收入差距是10倍吗?

很多人都是这么想。其实两个人实际的收入可能有100倍。

因为有一个生存的成本。

设同样是在上海。公寓2500。吃饭3000。各种电话费电影交通。去掉3000。也就是一个月只能剩下来1500。这是一个人的实际收入。

而另一个人,10万块钱收入。就算在这个生活基础成本上。生活成本是这个三倍。也不过25000。还能剩下75000。

这么算下来。10万块钱收入的人是1万块钱收入的人,实际收入的50倍。

但现实往往更加残酷。因为10万块钱收入的人,他可以很快买房。这样,他就不需要支付房租成本。而另一面他的房产又是在增值的。10年之后。这个月收入10万的人。资产已经千万了。那个月收入一万的人。可能还是一无所有。

对资源的占有,不会因为品性好,而额外分配到你的头上。

交换的动机就是每个人都希望用尽可能少的付出交换到更多的回报。

也有一种人愿意用更多的付出换来更少的回报。这种人叫雷锋。

财富的本质就是资源。房车土地,都可以统一称为资源。

资本是逐利的。就是我借给你1000块,明年你还我的钱,一定是超过1000块,不然我不会借给你。风险越高,则利息越高,不然有的人还不起,就成了烂账。但是账烂了,钱不能赔,就必须通过其他人去弥补。专业术语就叫风险补偿。

如果穷人已经普遍还不上债务。富人也就不会再借钱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我们看到历史上的各种农民起义。

为了舒缓这种对立的矛盾。也就会出现历史上的各种改革,王安石改革张居正改革。

但是封建社会的改革只决定了利益重分配的问题。往往要牺牲掉一部分人的利益。

而现代社会的改革。却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就是增加生产力。或者牺牲他国的利益来缓解本国的矛盾对立。

前面讲富人思维的,是比较坏的,如果是个体现象,说个人思维还有可能,大面积群体如此,还讲思维,那就是忽悠人了,如果非说思维,也是物质基础塑造决定了思维,不是思维决定了物质财富。

我之前写过农业税的答案,我继续往下写,农业税之后,农民富裕了么?no!

我曾见好多人都说,你看现在农业有补贴,种地国家还反哺,真是好事,可以发财致富了,真是naive了。

农业税取消后的第二年,我跟我老爹就算了一笔账,发现并没有增收多少,因为第二年与农业相关的农技产品就暴涨一倍,包括柴油、化肥、农药、良种等,还有各类农业机械也涨价了。这么一来,农业上的收益,又通过工业的渠道回去了。前一时间收小麦,我就说现在农民已经退出了农业价值循环了,地虽然是你承包的,但全程是机械种收你几乎不用参与,同样,收获的粮食除掉各类成本之后,也所剩无几,一个收割机过来,几百亩地平推了收割,其实跟割他自己农场的一样。农民这个角色,名存实亡。

看明白了吧,当土地耕种不再是负担,而能盈利的时候,就会脱离农民的掌控,被踢出价值循环。

这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多收了三五斗”,多收的三五斗也“雨女无瓜”。

同时,全机械的收割方式,让大量劳动力不用在农忙时候返乡收割,减少了工业劳动的空置时间,又增创了很多工业价值。

农业的收益,通过工业的形式,重新返还上去,这种机制下,只需要通过工业产品的价格弹性调节,就可以把农民的收益控制住。

这不是经济问题,这是政治手法。


我工作那会工资普遍低,普工也就一千多,算上加班两千,大学生工资也低,后来轮番涨了好多次,公司招的小年轻打底也是五千,六七千很正常,特别的专业上万也有。收入增加很多是吧,但同时,其他房租、生活消费等也增长很快。一间小房子现在居然也租金近两千,这房子搁到我当初租的时候,撑不到四五百。薪资增加很多,落到手里并不多,还是穷。先予后取,如同朝三暮四,猴子也高兴,主人也高兴,皆大欢喜,其实猴子是空欢喜,主人是真欢喜。

当然,并不是说现在没有原来好,进步还是进步的,其实大部分进步(生活提高)来自于科技进步,而不是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只占很小一部分。

社会形式其实就是食物链机制,无论怎么变,最下面的总是贴线走,就是温饱挣扎,其他价值都被各种形式吃掉。只有极个别人能在社会变化的窗口期摸到鱼致富,从而改命运,大部分人都是代代塔基。

在这种机制下,底层创造的价值被一定比例分成,而且是很悬殊的比例,可能是二八开,可能是三七开,对,是他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七成或者八成被拿走了。这就出现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1、他努力,生活会微小进步,“老板”会极大好做,差距越来越大,虽然生活进步,但感觉却是一个越来越穷,另外一个越来越富;

2、他不努力,生活就会掉落在温饱线之下,难以为继,越来越穷;

至于勤劳致富,更多是驴子面前的萝卜,一个美丽童话而已。

btw,中间层负责给下层传播这个萝卜的故事。

好,现在给你选,无论1或者2,你都不是赢家,而老板(广义的老板)都不是输家,任你选哦。

建立并控制这种机制,才是稳赢的手段。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8货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