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接受发布货源信息,不可发布违法信息,一旦发现永久封号,欢迎向我们举报!
免费发布信息
18货源网 > 餐饮行业新闻资讯 > 综合货源资讯 > 网店货源 >  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


  • 【莆田鞋厂家分类】
  • 【奢侈大牌包包厂家分类】
  • 【潮牌奢侈服饰鞋子厂家分类】
  • 【名表厂家分类】

厂家货源分类区域

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

发布时间:2019-09-03 18:03:31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   【】【】【
大学篇都说美国学生比我们独立,不依赖父母。结果开学第一天我美国室友的父母就给我们宿舍搬来了mini冰箱mini微波炉mini洗衣机等各种家电。周末回家还要把脏衣服带回家洗。搬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
有什么事是你去了美国才知道的?

大学篇

  1. 都说美国学生比我们独立,不依赖父母。结果开学第一天我美国室友的父母就给我们宿舍搬来了mini冰箱mini微波炉mini洗衣机等各种家电。周末回家还要把脏衣服带回家洗。搬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们开着各种皮卡都来了,只有国际学生们苦哈哈的自己动手蚂蚁搬家。
  2. 作弊的后果非常严重。小到作业抄了几句都可能被挂科被开除失去身份。有的老师都不通知你,直接上报给学校。我自己当了高中老师以后发现高中更严格,期末考试如果作弊,不止作弊的那一门,当天所有考试科目成绩全部取消,并且记到档案里带入大学。
  3. 周五周六除了国际学生,美国学生几乎不做作业,周日才开始做作业。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
  4. 美国这个约会文化啊,可能天天聊天见面牵手亲吻彼此介绍给对方朋友以后你以为你们是男女朋友了,其实只是个Date。
  5. 喝酒就是shot shot shot shot shot,一点不费脑子。在中国至少还要猜个拳比个大小啥吧。
  6. 谁说美国人不学习的?学霸甚至喝药用生命去学。
  7. 版权问题。用学校网络下载电影是会被JING告的。
  8. 除了钱,其实啥也不用带。让人血脉喷张的老干妈都有~
  9. 政治正确是真的。请看这辆很忙的车。

我的内心:

生活篇

  1. 周末早晨叫醒我的不是梦想,不是尿急,而是割草机!割草机!草草草草草!

经评论区提醒,割草机+垃圾车 有奇效

  1. 有个院子真的神烦。夏天要割草冬天扫落叶,平常还有浣熊小鹿松鼠等各种动物光临。
  2. 洗衣服是一件大事,要花半天的时间。甚至有的住公寓会一直守着衣服洗完烘干,好有仪式感。
  3. 各种生日节日的礼尚往来啊……礼物要有包装纸包好,plus相应的漂亮袋子和绸带,plusplus相应主题的卡片,plusplusplus相应主题的气球等等。收到对方礼物以后还要写一个thank you card。在这个电子红包gift card当道的年代,美国友人之间对送礼的细节还是很在意的。
  4. 去DMV请带好手机充电器Kindle和相当于外出野营一天的装备。

好多人问DMV怎么了,疯狂动物城的树懒就是DMV的工作人员~

  1. 炒菜是会触碰烟雾JING报器的。这也是很多学校不允许中国学生春节做饭的原因。
  2. Farmer's Market的价格居然比一般超市贵很多。
  3. 美国人平时穿衣服超级简单,但是很重视场合。健身、约会、日常、商务等一定是特定的服装。
  4. 飞机托运行李是要收费的,机上点餐也是。不过只要机长会讲段子就都不重要了!
  5. 咖啡咖啡咖啡到处都是咖啡。星巴克已经不用跟peet's竞争了,自己跟自己竞争都搞不过来了每条街几乎都有。
  6. 空间距离,掌握好分寸感。人和人保持该有的距离。
  7. 没有甜食和茶/咖啡的一餐是不完整的。
  8. 甜食都齁甜。

工作篇

  1. 美国人午饭以后也会困的!!我发誓我同事们经常抱怨为什么没有午休时间我就告诉他们中国人还在讨论为啥美国人不需要午休?!
  2. 天气和你的领带真好看永远是最安全的话题。
  3. You guys, oh boy/man, parents等口头语都不敢说了。
  4. 不要以为你做了别人就知道!你不说别人永远不知道你做了多少!而且你的同事会说的比你多!
  5. 我们以为说你"看起来很累需要休息"/"你生病了吗?"这些话是在关心别人,其实不是。如果别人不说自己生病了不要说对方看起来累。
  6. 即使明知是对方错了,也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管是和上司还是下属,这样比较礼貌。比如“是不是我的表达不清楚让你造成了误会?”
  7. 同一件衣服不要连穿两天。
  8. 即使你们已经是多年的同事了,薪资/合同/待遇这些都还是禁忌话题。种族文化不熟的最好也不要多谈。
  9. 了解一下英语里的微歧视。
  10. 美国上司基本没有上下级的架子,但是同事之间还是有peer pressure的。

美国的其他回答:

湾区的生活是怎样的?今日美国的「政治正确」标准是否过头了?在美国千万别做什么?

Champion的短袖10刀,差不多能买两杯星巴克,或者吃一顿廉价午饭

耐克fila,阿迪达斯是美国平民大学生标配,如果低头看见了巴黎世家或者gucci,不用抬头,绝壁中国学生

大部分美国人吃饭相当随意,蔬菜沙拉肉混一起吃就完事了

热衷于帮别人开门,留门,我们图书馆的大门24小时有人在帮忙开着等下一个人,然后一个接一个

网上的骗子不比国内少,骗术都一摸一样

研究生上课的时候能看到各种年龄段各色各样的美国人

美国人读工科的非常非常非常少,cs稍微好点

不管红灯绿灯,只要你要过马路,车都会招招手让你过,纽约除外

美国人基本没有不爱学习的,因为他们学费太贵了,并不是义务教育,所以来学习的都是真的想学的

很有礼貌,时刻保持着微笑,内心怎么想的我就不知道了

在恋爱这方面,中国男人处于食物链最最最底层,美国是个相当白人论的国家,崇尚肌肉

见面必说how is going,别回答fine,fine的语境相当于 诶,就这吊样吧

我被干脆面欺骗了好多年……

这个蠢萌蠢萌的、憨态可掬的、吃竹笋长大的小东西叫做小熊猫(red panda):

这个看上去就很凶狠、实际上也很凶很有攻击性、杂食、没事就喜欢入侵人类生活区域,乱翻垃圾桶传染病毒,怎么轰都轰不走,还动不动亮爪子挠人的货才是浣熊(raccoon):

极其、极其、极其讨厌。

在我打这行字的时候,我家屋顶上的浣熊正在玩命地挠。有时候还会叫、打滚、咬东西、甚至撒尿。

不止一个同学家的垃圾桶被这货光顾过。

学校里的露天垃圾桶夜深人静时经常有这货出没(动静比较小的是松鼠,动静比较大的就是浣熊)。

我家屋顶已经是第二次被浣熊临幸做窝了。

我曾经以为,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是一件很有爱的事情(我当时脑补的是家燕和松鼠),直到我认识了这货。

不请自入、随时准备攻击人,破坏力超强可以挠坏各种东西(我家之前漏雨不知道是否和此货有关),吵得我各种睡不好觉还在我头顶到处撒尿……

搞得我现在连干脆面都不爱了。



补充一次:

突然想起来,《功夫熊猫》里面阿宝的师父,Master Shifu,国内的翻译都叫浣熊师父,但英文资料里,人家明明是一只red panda!

瞧瞧这长相、气质,人家哪里像浣熊了!

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功夫熊猫”的师父是一只浣熊???

直到我后来弄明白这两个物种的差异才恍然大悟!

人家根本就不是浣熊!人家也是Kung Fu Panda,只不过是red panda而已!

……简直是冤枉。

各种单位能把你逼疯

刚来我以为磅,英里,加仑,华氏度这四个已经够我用了

1英里=1.6公里,1加仑=3.78升, 1磅=0.45kg 华氏度75就是空调舒服的温度

结果后面发现,吃牛排,是oz,盎司,16盎司等于1磅,矿泉水也是盎司, fluid ounce

1L矿泉水是33.814 fl oz, 非常的社会。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No way foool

长度单位在交规考试时,你会发现feet, 不是一个脚的长度哦,1ft 是0.3048米

ft之下是inch,inch长度是2.54厘米,1ft等于12 inch

feet之上是yard, yard中文叫码,1yard = 3 feet、

所以牛逼至极的美国人,1 mile = 1760 Yard = 5280 ft。

没错, 他们的距离划算就是这么写意。对了,inch之下你以为还有么?

没了! 没了!意外不?什么厘米毫米分米屁民们不用的。但是有些长度就是小于2.54厘米,怎么整?

聪明的美帝人民用到了分数,没错,尺子上就是这么标的,二分之一inch,四分之一inch,八分之一inch

小数什么的不存在的,虽然这个国家的人我估计做个分数乘除法都费劲。你跟他说3/8 x 5/16等于多少 ,你问十个人,超过半数口算作答的我把头给你当球体踢

哦对了

feet的中文是英尺,inch的中文是英寸!!你们翻译时候怎么想的????就好像玩个战士起名叫法师,玩个法师起名叫牧师,然后团长指挥时候来了句,法师插旗吼血,牧师开yy

扯远了,所以我一个堂堂身高186cm的大汉,在报自己身高时是,6英尺1英寸。注意哦不是6.1英尺,因为不是十进制,是12进制,非常的社会,帅的飞起。

oh对,他们喝酒喝咖啡都叫shot,1shot大概是1.5fl oz,也就是44.3毫升。

有哪些欧美人爱吃而中国人不爱吃的食物?麦当劳服务生在递给我甜筒的那个瞬间,甜筒掉了,谁的责任?在飞机上你都做过或遇到过什么「神操作」?有哪些安慰剂按钮(Placebo button)的设计?真的有那么多人认为留学生回国是因为在国外混不下去吗?你在飞机上都遇见过什么样的「奇葩」乘客?你在游戏里作过哪些恶?

说一个在其它答案中没看到的:路边追悼/ roadside memorial

刚来美国的时候开车出门,经常看到马路牙子的某处摆放着十字架、鲜花、玩具、标牌等物品,一开始还以为是传教士们的宣传用品,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些东西是已经去世的人的亲友在他去世的地方摆放的纪念品。

旧时代的旅人若在旅途中死去,会被同伴埋葬在倒地的地方。现代人不会那么做了,但依然会记住逝者去世的地点并在周年、生日或节日时前来追悼。

路边追悼不是美国独有的。












如果逝者死于交通意外,他们的亲友还可能用竖立JING示牌的方式纪念他们。

“请不要酒后驾车,纪念某某”

“开车时请不要发短信,纪念某某”

“注意行车安全,纪念某某”

“请不要超速驾驶,纪念某某”






2010年,波特兰skyline elementary天线小学(?)七岁的二年级学生凯伦—霍曼失踪,至今已快九年。如果凯伦还活着,他已经16岁了。他的继母是本案的第一嫌疑人。

自凯伦失踪后,他的学校旁边就立起一面“希望之墙”。每年一到凯伦的生日、失踪日、暑第一天、圣诞节,这面墙上总会被挂上新玩具、新标语和新气球,祈祷凯伦早日回家。






在美国生活七年多了,从高中住进当地人家的文化震撼,到现在对美国各种奇葩人事见怪不怪。

我觉得世界范围内,美国人是以一种蠢萌的形象存在的lol

1、美国人酷爱生冷,离不开冰水,一个杯子要接大半杯冰块再接水。女生生理期也毫无拘束喝冰水吃冰激凌,痛经就吃止痛药。

沙拉很热门,蘑菇、西兰花、菜花、胡萝卜等等蔬菜竟然都可以生吃。

但是有些保守派不吃生鱼片……嗯。


2、美国人没有那么爱卫生,很多青少年房间经常是遍地狼藉,衣服鞋子课本化妆品吃剩的东西胡乱掉在地上,真的是连一片下脚的空隙都没有…

车里也一样,副驾驶和后排座椅下方全是乱扔的作业纸,上周吃剩的汉堡汽水,总之像个垃圾场。

青少年离开家里去上大学,第一次在外面租房,非常不习惯用手洗碗(家里都用洗碗机),吃完mac cheese的碗泡在水池里经常一星期不洗。。。

大学宿舍是公用洗衣机,经常看到美国同学拿洗衣机洗球鞋。。。那是鞋子啊!!!上厕所也穿的鞋子啊!!!他们跟衣服甚至内衣一起洗 orz,从此之后每次我洗都要先放洗衣机消毒液消一遍毒。。。


3、美国朋友特别不见外,来你家很随意地直接往你床上一坐开始小喇叭讲话,你的零食都是随手拿起来吃,爬上你床和沙发都是不脱鞋不脱外套的。。。

家里有个玩具或者电视也是随手就玩,打开就看,不把自己当外人。


4、美国人真的是每天都要喝咖啡,每天早晨上班上学之前是一定要喝的,甚至出差旅行期间都要用酒店咖啡机泡咖啡。这可能也是他们不需要午睡的原因之一,忙起来的时候每天喝好几杯。


5、出门进门的时候推开门要帮后面的人扶门,不能只顾自己走完,否则会被视为rude粗鲁没礼貌。

机动车一般在任何时候都要让行人先行,有的州是法律规定,有的州是出于礼貌。停车场也是看见行人就要停下来让ta先走,不然会被骂jerk.


6、橄榄球是美国第一大运动,没有之一。凑热闹看超级碗,真正的死忠粉都是看各州的联赛和大学校队之间的比赛。

中学大学里面的橄榄球队长、quarterback、linebacker都是很出帅哥的位置,高大威猛肌肉线条优美那种。拉拉队是一群身材很好的小美女(金发居多)举来举去扔来扔去,画面美好,不过她们训练也是超级辛苦的。


7、购物真的很方便呀,各大电商年中折扣,coach mk kate spade这种真是白菜价(包包打折小几百rmb),品牌bug价也常有,比如几十刀淘到jimmy choo prada鞋子。Amazon就像淘宝一样,还经常打折。

各种超市从低价养活一家十几口的whole sale costco,到什么全能买到的walmart,再到装有机高端的whole foods,非常方便。

另外美国也卖货的,地摊经常看到各种廉价品牌,尤其是纽约以及其他旅游城市,好像也没人抓?ebay上似乎也有不少货,甚至电子产品也有货,好像连amazon也出现过冒牌产品。

很多人问bug价品牌哪里买,一般是nordstrom rack,saks 5th avenue off,sample sale之类的实体促销店容易出现,不过需要仔细淘一淘。

除了曼哈顿名媛网红博主或者乡村土豪,普通美国人不怎么热衷品牌奢侈品。相同预算的条件下,他们更愿意多买几件便宜的,大于买一件单价很贵的。


8、美国也存在地域口音鄙视链。各地口音不同,一般新英格兰地区(如波士顿)口音是受人尊敬的。一开口爆出阿巴拉契亚山脉乡音就。。。会被嘲笑红脖乡巴佬。

我在田纳西读书五年多,每次跟别人提起的时候,别人都一脸夸张疑惑加嫌弃,why Tennessee??!南部Deep South也确实是地域鄙视链里比较靠后的位置,以及iowa大玉米地、west virginia啦 south dakota啦 新墨西哥啦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州也会被视作in the middle of no where.

还有一些被美国人视作比较酷的城市,比如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都是美国人很喜欢的很有个性的城市。要是说起你来自或住在那里,美国人对你的好感则会立即上升,话匣子就打开了。


9、有个笑话说瑞士人平均讲四门语言,德国人三门,而美国人是0.6门(嘲笑他们连英语都讲不好lol)。确实上了大学发现,很多美国人也拼不对单词,除了少数文笔好的人,普通人essay写得还不如文法厉害的国际生。


10、我上的美国公立高中,和美高小朋友五万刀学费的私立校不太一样,可能是更能接近大众美国的一面(注意是大众美国,排名前几位的加州新英格兰私立校在美国也算是凤毛麟角了)

田州公立高中真的是下午三点就放学了。。。哪天老师不想上课会直接给大家发cookies讲故事,教学进度确实不怎样严格。。

放学之后大家就参加各种体育校队训练或是话剧社排练。体育队(尤其橄榄球队)真是硬核训练,早上六七点到操场体能训练,三点下课后要一直训练到晚上。话剧社也是很认真排练,一场戏每天排练要拍三个月。

这样不糊弄的方式会吸引真正感兴趣的人参加相应的club。

当然放学那么早有也很多时间约会啦,高中毕业的时候会评选year book各种“最xx的男/女生”,其中有最attractive的之类,相当于校花校草评选。。还有high school sweethearts,评选出年级最有爱的校园情侣。


11、美国有一个半大都市,一个是纽约,半个是芝加哥。其他地方都是横向扩张,没有传统意义上大都市的钢筋水泥高楼大厦。

所以大家都说美帝是个大农村。不过也真是地大物博各种资源丰富,地貌地理特征也多种多样,要不然说上帝是美国人呢。


12、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度,意思是没车寸步难行。除了纽约芝加哥,其他地方公共交通非常不便利。旧金山湾区大不大,发不发达?城轨经常半小时才来一趟。洛杉矶大不大?公共交通形同虚设。

而真正代表大众美国的其实是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小镇,公交车是啥??没车连日常上班上学超市银行都去不了。

美国人几乎每个人都从16岁开始开车,也都玩过公路旅行,于是一把年纪开个十几小时也不在话下。

英国人:父母家离我太远了,我不常去看。

美国人:有多远?

英国人:开车要一个半小时呢。

美国人:……………我家离我开车单程7小时我基本每月往返两次


13、接上条,所以美国买车很方便也很便宜,普通美国人动不动就换车,二手车市场极其发达。国内40万的奔驰,美国二手里程不错的只要两万美金。保时捷卡宴听起来拉风?新车只要六万多刀,二手也就三四万。

所以你们看见留学生开宝马奔驰,真不是什么富二代。。第一,大部分留学生不买车连超市都去不了,第二,两万刀买辆小宝马小奔驰,换你你不买?


14、我旅行中碰到欧洲人提到美国人也是一脸鄙视,遇到过一个新西兰大叔沙发主,甚至在个人简介里公开写着:不接受20多岁美国年轻人申请。。原因是之前接待过成群结队的年轻美国背包客,垃圾乱丢,不洗碗,把家里搞得一团乱。

我一度也很受不了美国小年轻的叽叽喳喳,咋咋呼呼,有的没的闲事杂事说上好久,还跟每个人都要说一遍。在学校的时候一听到有些美国女生开谈她昨天超市的“奇遇”,我就立刻躲到一边去,不然小喇叭广播听得脑仁儿疼。

Girl 1: you know what? She was like...and he was like...

Girl 2: omg really? That’s insane, omg

Girl 1: yeah I know, and I was like...

blablabla 一个小时过去了。。。


15、大家说美国人无知愚蠢也有一定根据。。。

欧洲人说美国人不爱旅行,不看看世界上除了美国还有其他国家,眼里只有他们骄傲的美国人。只有36%的美国人有护照(虽然不排除大量非法移民),而加拿大人60%、英国和澳大利亚75%的人有护照。

很多美国人对基本地理常识也确实无知,比如以为柬埔寨在非洲,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不知道世界上有格鲁吉亚这个国家(英文中Georgia跟美国的佐治亚州一样),不知道哪些国家讲什么语言,基本对美国以外一无所知。

我高中时候就曾经有小镇同学问过我,中国有没有电视。。。


16、美国太大,各地经济水平、文化差异也是非常之大的。基本上南部和新英格兰地区就是两个世界(加州又是另个存在了)。

我们田州身处bible belt宗教带,99%基督徒,虔诚的基督徒真的每晚睡前要爱抚圣经吟诵,每周末要去教堂唱歌捐款,拒绝饮酒和婚前性行为,反对疫苗,反对学校教授进化论和性教育。他们的思维很保守,不容易接受外来文化,不接受异教徒。

我不是说所有田纳西人都这样,但是这种现象的比例比美国其他地方高很多。


17、关于美国饮食问题,我在另一个回答写过。美国看起来像世界美食大熔炉,也确实什么样的菜系都能找到。可我觉得正宗的很少(注意我是说很少,不是没有),基本都是americanized美式x餐。

可能是养殖宰sha不同,我觉得这边鸡肉吃起来怪怪的。因为不放血?食材我觉得牛肉质量比较好,牛奶比国内好喝!

我田纳西辛酸的五年之后,去宇宙中心曼哈顿住了两年,可是!就连大纽约特别正宗的各国美食都很难找到,注意是正!宗!的!

中餐而言,曼岛基本没有正宗的,法拉盛也就几家吧…西餐里面我最爱吃的意大利菜,全曼岛我尚未找到一家满意的…日料不错的不少,但性价比太低,花日本三倍的价格才能吃到同样质量的食物。洛杉矶韩料秒sha纽约ktown。我去了墨西哥才发现真正的墨西哥菜原来这么好吃!

总之就是,美国待久了没啥好吃的。


18、美国的中餐馆以粤菜为主,川菜湘菜为辅(但一般都不是特别辣)。广式早茶很多都是那种小推车的,蛮好吃。

中餐馆渗透美国的大城小镇,再小的地方也能找到个China Star/China Garden类似名字的美式中餐自助,油炸所有菜,甜酸所有肉。虽然在我口中难吃的要命,但很受当地人欢迎。

中餐馆老板一般来自广东福建或东北,小镇的美式中餐很多请个拉美厨子。


19、水龙头里的水能直接喝,但有人说喝了掉头发,也有人说水质太差各种不舒服。我自己在家会用净水壶。

还有人说美国牛奶喝多了长痘痘?我上学时候确实有一阵总长痘,但不确定是不是牛奶的原因。


20、美国并不像邻居加拿大,美国不是一个福利国家。医疗价格贵,虽然有保险的话不贵,但问题是保险就很贵啊!

我的学校保险一年四千多刀,打hpv疫苗体检日常诊疗之类的都免费。问题是有这四千刀,我在国内买个商业保险也绰绰有余了。

没保险的话看一次诊100多刀,叫一次救护车四五百刀,生个孩子2w多。


21、美国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仍然严重,从来没有彻底被解决过。Affirmative Action搞了那么多年,政客、精英、各行各业头部人群里面少数族裔的比例仍然很少。

尤其作为生活在南部多年的中国人,对这种来自社会环境中真实的隐形歧视深有体会。虽然表面上客客气气的,但能感受到当地人发自心底的不接受,也对你的国家你的文化丝毫不感兴趣。

虽然法律和政策上早废除了种族隔离,但南部实际生活中社区仍是“黑的黑,白的白”,分离得十分明显。


22、美国人开放吗?像美剧里演的一样吗?

基本上是的。

我身边的美国朋友初恋年纪大概在12-15岁,初夜大致13-16岁。当然这只是我接触到的人。

不同地方的人婚恋观也有差异,比如纽约的约会文化特点是速食,参见《欲望都市》,纽约客甚至35岁之前都不太考虑成家生子。大家的生活重心是生存、职业发展、自我意识,于是满足过生理需求和寂寞心灵过后,迅速穿好衣服重新投奔到快节奏的生活里。

而小镇居民很多高中毕业就结婚生子了,我田州高中同学很多现在娃都上小学了。

这点跟中国城镇vs乡村发展模式相似。国内大城市婚恋率愈发下降,离婚率倒是与日俱增。

美国人很多分手/离婚之后还能做普通朋友,完全没有暧昧那种。像美剧《摩登家庭》里Jay的前妻Dede到家里做客,Galoria完全没有吃醋或嫉妒的心理。我寄宿家庭爸爸的前妻和现妻是fb好友,经常互相点赞,逢年过节大家也能和谐地像朋友一样聚个餐。离婚一定有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而结束了就是过去了。


23、美国结婚不要求一定有房有车,习俗是婚礼花销一般由女方承担。宾客们老远从外州甚至外国回来参加婚礼,一般party个两三天到一周,大家喝酒跳舞狂欢。

参加婚礼可以带一个date,这个人不必须是你的老公老婆男女朋友,甚至可以是刚认识/约会的侣伴。

宾客一般没有直接包一叠美金现金在红包里随份子的习俗,但都会送礼。新婚夫妇有个gift list,把需要的想要的、各个价位的礼品直接列出来,亲友直接照着买就可以了。


24、如何评价美国教育?

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注重思维的培养。小学的作业题不是繁琐的数理公式,而是让小朋友表达,“如你是总统,你会提出哪些政策帮助这个国家?”

对于高等教育,现在的我就俩字儿:太贵。

美国大学是挺好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seminar研讨会,还有饱受争议的博雅教育,每天读文学哲学艺术诗歌,心中满是高雅情操。但是,美国高等教育也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昂贵。私立校五万多美金一年的高昂学费,不仅是对留学生来说,普通美国家庭也交不起,特别是许多美国家庭都没有存钱的习惯。

我田州高中的同学,基本都选择州立学校就读,本州居民学费低,5000-2万刀一年。一些同学选择上一两千块的社区大学,不是因为考不上四年制大学,而是负担不起学费。家庭会帮助孩子负担一部分学费,但普通家庭每个孩子也就出个一两万(多数家庭都有2-4个孩子),再多也负担不起了。供得起孩子念私立大学的至少中产以上,我高中同学里面上Vandy这样私立校的,爸爸清一色是医生。。。

那孩子想上好学校怎么办呢?申请贷款。我听过很多美国朋友吐槽学生贷款,还没毕业就背上了好几万刀的债务,工作之后每个月几百几千刀要用来还贷,有人十年二十年才还清,这还不算之后的房租房贷压力。

于是一些家庭不那么富裕的人就产生了反智想法,觉得大学是资本主义专门为了骗钱的勾当。


25、家人有钱不等于你有钱,尤其是隔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有钱不会为了孩子省着花,自己每年有享受生活和度的预算。经常出现grandparents富有,但是孙子辈在餐馆打工的情况,隔代不会帮忙付学费付房租,顶多是圣诞的时候给你买个几百刀的礼物意思一下。

重组家庭经济上面就分得更开了,很多父母离异的美国年轻人从高中大学起就经济独立,根本不指望家里。


26、我写过一篇关于美国“白左”的回答,引起很大共鸣(链接在下面)。刚来的美国的时候会感叹,美国人真能浪费啊,资源是不是多得烧的慌。

工业化社会是很方便,但前提是建立在资源充足的前提下,谁不知道洗碗机烘干机好用啊?美式大马力肌肉车suv超费油,加上每个家庭平均n量车,这是要烧多少燃料啊。

大部分州超市塑料袋都是不要钱的,他们用起来简直无节制。售货员会帮你分好类,但基本两样东西就要装个袋子,买趟菜收获十几个塑料袋…

学校教学楼的灯都是全天24小时开着的,夜里也经常灯火通明的。很多街道上的商店也是,即使打烊了也要开着灯,据说是为了防盗窃。

美国上学用那种散装作业纸,然后装订成文件夹,他们用纸浪费程度令人发指!一张纸单面没写几个字就换页了,明明一个小字条可以搞定的偏要用整张纸。


27、关于美国人的基础教育,很多人嘲笑美国人不会算数。因为年轻一代在学基本加减乘除的时候,是用计算器学的,没有用我们小时候那种心算口算百题大赛练习过。

但是我发现上一代和上上代美国人因为小时候没有计算器,基本算术能力还是过关的。

年轻人把英文字母写得整整齐齐算作“字体好看”,但我看过几位高中老师的花体手迹,超好看!年轻美国人已经没有什么练花体的了。

其实美国基础教育是把对学科感兴趣的人自然筛选出来,每个人都学最基本的数字和文字。你对数字感兴趣高中可以选微积分,大学可以读数学系进一步进修。我高中参加田州数学竞赛,也有不少厉害的美国对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28、说到资源浪费,美国人的空调有能把冬天变成夏天,夏天变成冬天的能力。冬天室内暖到穿短袖无压力,夏天室内冷到需要外套,商场学校反正24小时全天开着。

而且我发现美国人怕热不怕冷居多,虽然皮肤也会被冻红,但高质量佛丝毫感觉不到寒冷,真抗冻。我穿着羽绒服秋裤见到穿短袖短裤的男生,和穿着低胸露背短袖的女生,以为是自己穿越了。


29、美国在网上看片不要太容易惹…google一搜就出来,常见的pornhub,xvideo之类的网站,不用注册会员不用下载随便看。油管上各种香港三级片应有尽有。你还可以搜明星露点电影片段剪辑。

当然了,儿童色情是非法的,坚决要杜绝和的。


30、美国的审美。其实不是他们专门喜欢国内被认为“丑”的人,而是欧美审美观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对于“美”的标准并不是单一体系的。在国内基本只有肤白眼大鼻挺脸小被算作“标准美女”,但是在美国高的矮的瘦的胖的长脸方脸都可以是美女。

所以他们不是只觉得吕燕美,而是觉得范冰冰和吕燕各有各的美。

美国人对于身材的追求大于脸的美丑,美国女生蛮看身高的,一般180+、有明显肌肉线条的男生受欢迎。女生的话流行晒美黑灯,南部很喜欢金发,以及大胸翘臀粗壮大腿。具体五官只要不歪七扭八,化化妆就都很美的。

美国也有很多类整容机构,只不过最热门的项目是丰胸、丰臀、丰唇,打打玻尿酸,做做抗皱处理皮肤打理,和亚洲那种动刀子改变骨相的整形手术略有区别。


以下是我关于美国文化生活的其他回答:

美国人有哪些反智现象?美国人肥胖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外国人的圈子真的很难融入吗?中餐在外国到底是否真如传说中那么受欢迎?在美国纽约生活到底是什么感觉?中国人在美国为什么融入不了当地人群?文化间的隔阂你们到底怎么理解?有哪些「我可能遇见了的外国人」的例子?在国外入住寄宿家庭是什么样的体验?美国有哪些方面比中国强?你何时感受到了与日朝韩越等国人民同为「东亚人」的一体感?为什么在国外呆久了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中国了?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鄙视西方「白左」?


有点杂乱,想到哪里说哪里,其实再往深挖每个话题都可以单开一篇啦行。

我会持续更新哒。

我的回答跟别的回答有点不一样。因为我不是从别的地方“去了美国“,而是就在美国土生土长的。

但是,我在中国住了很多年,后来回美国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一些让我觉得新鲜的,第一次意识到的东西,应该就跟其他回答者的体验差不多。或是说美国有些东西我应该是早就知道的,但是去了中国,在中国呆久了后,才有了可对比性。

还要说一声。虽然我是美国人,美国算是我最了解的地方,但是翻了这个问题很很多答案我真的学习了很多东西。感觉从中国人的角度看美国真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非常有意思。

1)美国物价和服务消费的不同。美国很多物价真的没有比中国贵很多,很多东西甚至比中国便宜(进口食品,化妆品,品牌服装)。但是说到服务业的消费(比如剪头发,按摩,修车,搬家),美国真的比中国高很多很多。

2)汉语常用的“麻烦”,“差不多“,”吹牛”等口语在美式英语没有很好的对应翻译。麻烦可以翻译“nuisance“,差不多可以翻译“more or less”,“吹牛”可以翻译"chit chat"但是感觉都没有汉语那么顺口,汉语的那种语气。我回美国跟美国人交流的时候,经常想表示“麻烦”这个意思,但是每次想起来美国人听不懂。(我在中国,就算是跟外国朋友在一起,都经常回用到这些汉语说法)。

3)美国买房性价比跟中国相比高很多。之前,没怎么考虑美国的房价,毕竟都是学生阶段。那时候说一个房子一百万刀对我来说都是很贵很贵的概念。20几岁的时候来中国,发现中国很多东西比美国便宜很多,自然产生了一种“那么中国房价应该也比美国便宜”的误解。我那时候在昆明租了一套80年代的破旧房子,60平方,离市中心走路几分钟,1000元一个月,觉得很便宜。我那时候没怎么讲究房子的条件,毕竟是单身狗,觉得这样的房子比较地道,有“中国特色”。但现在的我,准备结婚,养家,要求在一线城市生活,对房子的条件自然提高了。最近老是爱玩“链家网”看小区,房价。我要说我真的吃惊了。在北京上海深圳好一点的小区一套房子要那么多钱,才几十平方,还要自己装修,再说房子所有权都有时间限制!就北京一套五环的拥挤小房子的钱,我可以在洛杉矶买个大独栋别墅(要选校区好一点的话,那就跟北京四环三环的钱差不多)。现在比较懂贷款,利息,和税收抵免的我,100万刀突然没觉得那么可怕。

4)美国人老得快。之前身边的同学朋友都是年轻人。现在我们80后都30几岁了。很多年后看到我以前的同学差一点认不出来。真的是老得快,尤其是女士。

5)Youtube,Instagram发视频,照片可以当全职工作。之前,在中国很多年没有番羽土啬的习惯,结果我完全错过了Youtube和Instagram的崛起的大规模化,一直以为这些平台跟Facebook一样,随便发一些生活照片和小视频纯玩罢了。后来回美国土啬外才意识到了这个平台已经是做大生意的, 培养了那么多“网红”,"influencer"发次照片都可以赚几万甚至几十刀。才发现Youtube上那么多人开了自己的频道,做了那么多有趣的原创内容,还做得那么专业,收看率几百万,几十百万都很正常。我现在基本上都不看剧,只看Youtube。

6)美国有些“白左”可以“白左”到什么程度!看过我发表对美国政治界的看法的知友们都知道,我的政治立场属于自由主义,左派,民主党,川黑等等。很多知乎右派给了我带“白左”的帽子。可是回到美国之后,尤其是去UCLA读研的时候,发现其实很多同学比我“白左“太多的。

7)美国人(至少是旧金山湾区的美国人)开车时对行人很谨慎。在中国我都习惯了过马路的时候等车子先过了再走。回到美国,面对斑马线的时候,我保持着这种在中国养成的习惯,看着车,以为车会先过了我才能走。但是我发现那些车子都是先停下来,等我先先过马路再继续行驶。他们不走,我不走,他们盯着我想“这个人在干嘛?为什么还不走”。然后我记得了,在美国不能带着中国过马路的那种谨慎感,会导致大家都等半天。

想到哪说到哪:

  1. 动物真的多,多到每次出门开车上高速,肯定能看到被压死的动物,时不时的还有被撞死的鹿。
  2. JING察很牛逼,其他人也觉得JING察很牛逼因此大多数人比较尊重JING察,但是JING察会钓鱼执法,尤其是抓超速的,别问我怎么知道,反正加一起我的一千多刀就这样没了。
  3. 基建是真的不好,而且施工效率极低,跟中国比起来,你会觉得美国大部分地区很落后。
  4. 支付方式很传统,也可以说落后,还在用支票,主流是用信用卡和现金,我见过能用支付宝的地方比能用Apple Pay多,但是也只在几个大城市见过。
  5. 正规的支票可以在ATM上直接取现金,跟电影里拿个本随便写金额那种不一样,但是也有特殊的支票比如购物返利网站寄给你的返利支票,尺寸有点区别应该不能插进ATM里,得去银行兑换。
  6. 在很多商场银联Union Pay是有额外折扣的,一些奥莱你拿着护照可以到游客中心免费领取打折券和coupon book(单卖要5刀一本)。
  7. 美国人真的不会数钱,我在银行给工作人员演示过咱们中国人怎么数钱,他们已然惊呆了。
  8. zip code不仅仅是邮政编码,用信用卡的话,记住这玩意蛮重要的。
  9. 大多数人很nice,少数人素质很低很低很低很低(此处省略100个字)。
  10. 汽油换算成人民币都比国内便宜不少,机票也不贵,但是火车又贵又慢又破。
  11. 美国人很爱国,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带有那种骄傲和自豪感,记得有次独立日的时候(相当于咱们国庆节),我所在的单位组织了表演在广场上请了乐队,当美国国歌奏响的时候,路上走路的所有当地人都驻足脱帽,停止交谈,向国旗方向行注目礼直至音乐声结束,旁边车也停下来,完全是自发的,这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12. 美国人居然很能起早上班,但是好多人下班也蛮早的(我们单位是研究机构,是这个样子,但也许不代表普遍情况)。
  13. 美国有些地方也有夜市,但通常每周一次,那场面跟中国的差不多。
  14. 美西比美东好玩,美东比美西安全,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票价也便宜得很感人,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研究一下美国国家公园年票 Annual Pass
  15. 开车出去玩,一定要下好Google Map里的离线地图,手机没信号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没信号也能打911,朋友亲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貌似叫什么紧急呼叫功能)。
  16. 去国家公园这类地方要提前到官网上看看最新消息,有时候会因为火灾、山体滑坡、猛兽出没、施工等原因封路甚至关闭,这个频率相对还是不低的。
  17. 租车行套路太深,一定要小心,尤其是保险和E-Pass这类收费要看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已经在网上订好了车交了钱,但你去提车的时候租车行的人说你要的车型都被租出去了,让你只能加钱换成高级车型,千!万!不!要!交!钱!一定要态度强硬的要他免费给你换车,别管他扯什么(比如说你钱是交到代理商了,他们没收到钱之类的),这都是对方的责任,必须要他免费给你换车。我在佛罗里达keywest的机场就遇过一次,是budget租车公司(必须曝光),当时飞机到的比较晚已经夜里11点了,排了半天队结果柜台那人说没有car只有truck了,要我加钱要不然就得等第二天再来看看,结果排我后面的美国大姐看到了帮我出头,告诉我根本不需要加钱(她是在官网上订的,也被告知没车了,所以租车公司说什么都是代理的责任完全是在扯淡),后来给我免费从A级轿车换了一个雪佛兰Sil&verado,不是一般的爽!
  18. 住酒店的时候交的押金一般退房当天就会退回,超过两天没退你就要打电话问一下,否则被坑了也是有可能。
  19. 酒店里没有开水,也没有烧开水的壶,咖啡机勉强能烧出来一些热水但也不是开水,所以不要买那么多方便面了。
  20. 出去玩久了一定会很想念中餐的,所以没事的话先找找好的中餐馆子(别吃快餐式的中餐),再不济韩国料理也行,不差钱也可以吃日料,建议到Yelp和Zagat或者Google Map上查评价,但是要看中文的评价,因为老外的口味比较独特,他们的评价往往适得其反……
  21. 学英语最好的地方是饭店和超市,很有动力。
  22. 几乎所有的餐厅饮料都是可以免费续杯的,坐table的餐厅(给小费的那种)饮料喝完了可以再管服务员要,会给你拿杯新的;如果是快餐厅,买饮料就会给你一个空杯子,旁边机器自己打随便喝不限量,走的时候可以打满一杯带走(这下你们明白为什么有人要多花钱买大杯吧)。
  23. 出去吃饭,appetizer是开胃菜,entree是主菜(一大块鱼、肉、或者海鲜这样的荤菜),side是配菜(记住:米饭和薯条一样都算配菜,当然也有沙拉和其他的小吃),topping是主菜上的浇头,dressing是配酱,dessert是餐后甜点。相信我,按咱们大多数中国人的食量,开胃菜和甜点基本不用点,吃不了。
  24. dressing里面有一个blue cheese,那味道sha人诛心(喜欢这口的小伙伴请坐下!);另外几乎所有的dessert都甜到令人发指(用料很厚道,味道口感也很好,但就是齁甜齁甜的),这个基本适用于带太妃糖、霜糖、焦糖等口味的一切食品。
  25. 对于初到美国的小伙伴,如果你能在subway点明白你想要的,那就很OK了;
  26. 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是真的便宜,但是也真的难吃,而且种类少得可怜;还有必胜客,居然有披萨自助你能想到?汉堡王还是不错的,但是我选择Shake Shack;美西还有一家连锁叫In-N-Out,反正都比肯麦好吃,不过美国人更喜欢非连锁餐厅自己做的汉堡,毕竟你跟美国人谈论吃,他也就会说哪家哪家的汉堡三明治好吃。
  27. 只有夹牛肉的才叫hamburger,夹其他馅的统统是Sandwich (长条形的也叫Sub)。
  28. 很多稍好点的餐厅餐前会端上来餐厅自己烘烤的面包,好吃免费且不限量,大多数情况下你会觉得这个面包是整顿饭里面最好吃的,甚至你可以只点一杯咖啡,然后无限续免费面包,这种骚操作也是完全OK的。有次陪朋友吃饭,我当时吃过了,就只点一杯咖啡,然后服务员给我端上来一盘面包还说不够的话再找她要,但是我真是吃不下了就一口都没碰,本着不能浪费的精神全都打包了,嘿嘿。
  29. 有种布法罗炸鸡Buffalo Chicken我觉得很好吃,但是又酸又辣的味道大多人接收不了,不过相对于用地道sauce版本的,我更喜欢Buffalo wild wings家只放seasoning干料的。话说回来,美国的炸鸡水平还是挺高的。
  30. 美国的乐事薯片太油了不好吃,反倒是玉米片比较好吃(推荐Doritos家的Nacho Cheese口味);牛肉干有点咸味道一般(能吃辣的话Jalapenos味还不错),反倒是培根干Bacon jerky好吃(推荐Maple味的);哈根达斯超市就有卖的,密度太大有点硬个人不太喜欢,推荐宾州这边有个Turkey Hill牌的cookie口味冰激凌,松松软软一大盒。美国好吃的零食其实不少,这里推荐几种:Mariani 西梅干、Albanese的小熊软糖、bacon&cheese味和butter peanut味的RITZ夹心饼干、planters的混合坚果、Simply或者Tropicana牌的鲜橙汁+Pom Wonderful 石榴汁(这两样可以配合龙舌兰调制日出鸡尾酒)、Starbuck Cold Brew星巴克冷萃咖啡(玻璃瓶装)。

先想到这么多,有空再更~

2018年的冬天,到2019年的春天,为了拍摄和东南卫视合作的《地球之极》第二季,我和梁红开着车,从最北端的北冰洋,一路向南,开到了最南端的迈阿密。

原以为对美国很熟,但这次穿越北美大陆,还是见到了许多「活久见」~

这片神奇的土地,真的诞生了一些我们从不知晓的奇妙生活。

丨开飞机送披萨的飞行快递员

面积抵上五分之一美国的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大及最北的州。

在这里,地广人稀,尽是森林与荒野,飞机是人们出行重要的交通工具。许多人家的门前,停的不是车,而是一架飞机。

在咱们中国,如果你饿了,你会打个电话,召唤一个外卖小哥。

而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当地人召唤的是…没错,一架飞机…

咱们叫滴滴出门的时候,阿拉斯加的人,正开着飞机上下班…

聚集了阿拉斯加超过40%人口的安克雷奇市,家庭飞机拥有量就达到了18%,差不多每五个人手中就有一个飞行驾照。

因为飞行的普及,这里还诞生了许多奇妙的职业:比如飞行快递员。

我们在安克雷奇,就刚好遇上了一架快递飞机。

我们赶紧跟着,想体验一把什么才叫「最彪悍的快递小哥」。

他叫Jack,50多岁了,今天要飞去200公里外的小村庄,将一名乘客送回家,再为当地人捎上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

其中最特别的,就是这几盒热乎乎的披萨了。

我们了解到,这一趟的费用,连人带披萨,是500美元。

点披萨的居民,从下单到吃上热乎乎的披萨,最多也就30分钟。

只是,我挺想问问当地人,这一趟下来的快递费,够买多少个披萨了 : P


丨采集万年冰川泡酒的采冰人

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湾,我们还做了一件很浪漫的事,采集万年冰川。

与我们同行的斯科特,是全美唯一拥有采冰执照的采冰人。

我们开着船,去寻找有着万年历史的冰川。

和常见的白色冰川不同,蓝黑相间的黑石冰川,宛如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填满了整个山谷,让我们高质量佛置身于世界尽头。

经过一番寻找,我们收获了两块「年老」的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切割和搬运。

回到住处,采冰人给我们做了几个冰球。

有了时光的沉淀,晶莹剔透的冰球,就像一个艺术品。

平日里,他们也会把这些冰球,卖到纽约的酒吧。

一颗的价格是2美元甚至更高。

是的,一块冰,就够我喝一瓶2升大可乐了~

看来啊,采冰不容易,要想喝到一杯万年冰镇酒,也不便宜 : )

丨巨型机器人和科技宅男

《地球之极·侣行》第二季的这一趟,最让我们开心的,要数在美国奥克兰了。

对我这个机械迷来说,和科技宅男迈特,还有巨型机器人Eagle的相遇,让我实实在在过了一把瘾。

因为这次驾驶的,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实世界的「变形金刚」。

和变形金刚交个朋友,或者做个钢铁侠,每个男孩都多少憧憬过吧?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原本并不存在。但有一群人,把它变成了现实。

眼前的机器人叫Eagle Prime,是迈特制造出的巨型格斗机器人。

它还在2017年的机器人大战中,战胜了日本的机器人。

8缸400马力、汽油发动机、液压链锯、与伐木机相当的钢爪… 这些装备下来,往谦虚了说,削铁如泥应该不成问题。

我就和迈特商量,能不能操纵这个「大家伙」,进行一些「小破坏」。

迈特一行人操纵着Eagle,停到了外面的空地上,我跟Eagle的驾驶员请教了一番,就坐进了驾驶室。

操作这个,和开坦克还不太一样。繁多的按钮,控制着各种动作,万一操作不当,砸坏谁,都不合适。

熟悉了一番后,重头戏就要来了——拆车。

拆车门。

卸轮胎。

掀开引擎盖。

拔出方向盘。

切开底盘……

我从Eagle的驾驶舱下来,才看清这辆车被我拆成了什么样子。

那一瞬间,我甚至冒出了回家自己造一台机器人的想法。

梁红还跑去和唯一完整的车牌,合了个影。

我们也很喜欢机器人的发明者——迈特。

他在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毫不掩饰对这个机器人的自豪。

Eagle的造价是250万美金,除了Eagle,迈特和伙伴们还制造了别的机器人。

我夸他是个rich man,他笑着说:“Not any more. ”

谈到身边人对他做机器人的看法,他说,决定做的时候,所有人都问他,“Are you crazy? ”

你看,现实世界里,或许没有「钢铁侠」,但有一些这样的「疯子」,也不错。

北美之行的故事,还有许多,下次再跟大伙儿说。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搜索「地球之极」来看。

今天说起的,或许有人说它是新奇,也会有人说有钱人没事干,但无可否认的,他们只是在过着另一种生活。他们干得开心,那就行。

而这个世界,还有更多奇妙的职业,有趣的人生,走出去,多看看,不是坏事:)

来美国之前,美帝JING察在我心中就是凶神恶煞的神经病:能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拔枪扫射。

来了德州之后,面对新闻里天天播报的枪击案,满身是花的拉美壮汉,那些看上去就磕high了的黑叔叔,以及随时都会响起的JING察、消防车、救护车JING笛,多少有些理解当JING察的难处,对他们高度紧绷的神经有了一些理解。

和国内不同,这边JING察是不分交JING 治安JING的(至少我没感觉到有什么区别),全都上街、全都配枪,JING车多以全尺寸或大尺寸suv为主(傻笨笨和explorer是主流),轿车多以金牛座、charger本土大马力车为主,副驾驶都配备很科幻的电子设备。在不同情况下,JING笛不一样,再就是JING灯,真是闪瞎狗眼。官僚、低效之类的情况肯定存在,但真遇上事,这帮JING察也是真玩命啊,都不容易。

德州JING察高速公路枪战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1892317438455808

美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存在于美国小镇中。

根本不在那些大城市纽约华盛顿旧金山华尔街,而是在杜鲁斯、安娜堡、春田、大溪流城以及很多很多我们连名字都没听说过的地方。

它们隐蔽在广袤的中西部平原、在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里、在密西西比河的两岸、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内陆。

在这些地方孕育着美国小镇(small towns)文化 —— 这是很多美国人的根。

在这里,你可能会惊诧于基建的朴素,红绿灯就那么不经心的悬挂在树桩上,随风摇曳。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立交桥,没有霓虹灯。晚上8点镇上已经黑了,超市早早打烊,没有夜生活。周末的清晨,街上冷冷清清,是家庭聚会的时间,没有party。礼拜天,所有地方都不营业,只有教堂前的停车场是满的,

你会看见身着正装的男男女女和小孩一起去教堂敬拜,听到教堂中传出的圣乐,大型的教会还会有管风琴。黑人教会传出整齐划一的拍掌声、还有高亢的灵歌。白人教会略安静,但现在也越来越流行化了。稍大一点的镇上还有华人、印度人、韩国人等不同国家民族肤色的聚会。

马丁路德金的名言,「礼拜天是美国种族隔离最严重的日子」,今天依然如此,小镇上黑白黄分的很清。


19世纪之前的美国,大部分人口散居在农村和小镇上,那时还看不到今天所熟知的大都会城市。就算纽约,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港口。小规模的商品交换可以在镇中心完成。镇中心最重要的场所,是教堂和集市。

从19世纪末到20年代中这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工业革命的发展加速了都会大城市的产生。它们集中在沿海的港口、与河流的口岸,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金融资本中心。这些城市——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等——逐渐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样子。

从此,美国城市化历史叙事的两条主线出现了,一条围绕着都会城市为中心展开,另一条则围绕着小镇文化为中心展开。

前者成为了国家经济力量的中心,并逐渐发展为国际大都会,成为外国移民聚居、民族种族大杂烩的熔炉之地。后者则栖息在内陆的深处,冷眼旁观城市的变幻莫测,努力的维持着一个“美利坚”最初的样貌。

不管在全球化的今天,还有多少小镇能真正做到隔离于变化之外,至少在美国人的集体想象中,所谓的「美国精神」的持有者和保护者,仍然是那些似乎从来也不曾改变过的小镇。

你大概听到过很多美国人说:「纽约不是美国」,「洛杉矶不是美国」,「旧金山不是美国」…… 那么哪里才是美国呢?他们可能会指向遥远的落基山脉、种满玉米的中西部、或者密林深处的宾夕法尼亚。

美国作家坎比(Henry Seidel Canby)曾说:

20世纪的美国是建立在美国的小镇之上,小镇的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而我们要继续传扬下去的宝贵遗产。[1]

什么是「小镇精神」?敬虔,勤劳,坚韧,友爱。—— 体现在这样的「小镇生活」中:

在大批美国人从农场迁徙到城市和郊区一个世纪之后到今天,小镇文化仍被视为美国人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的源头……美国小镇是这样一种地方:人们辛勤工作,按时去教堂敬拜上帝,不畏艰难,彼此互助,这样的事情在城市和郊区已经不多见了。[2]

「小镇精神」是烙印在美国文化上的一个特殊标记,以至于每一个总统候选人,无论是否出生、生长于小镇,都不约而同的诉诸于「小镇」所代表的美国精神来为自己背书。

每个总统候选人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是安排某个中西部的小镇作为ta的竞选旅行和演讲地之一。当年奥巴马就吃了点亏,因为出生在夏威夷,总不好像别的候选人一样,动不动就能讲述个小镇往事来取悦美国民众,但他还是聪明的安排了一个在爱荷华州叫Peosta的小镇上的演讲:

这里的人知道如何克服困难,你们知道如何在灾难来临之际——在饥荒中在飓风中照顾彼此的需要,你们同甘共苦。这就是美国小镇上的人所体现的那种价值观,那种道德伦理——自强不息、正直的品格、和宝贵的荣誉感。正是这样的价值观建立了今天的美利坚。[3]

美国小镇最集中的地方在中西部(midwest),也就是两大著名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中间一大块广阔的土地,也有用corn-belt “玉米地带”来形容的,因为盛产玉米。农业,是中西部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地图上,如果你用手指勾画,沿着威斯康星、明尼苏达、伊利诺伊、印第安纳、俄亥俄的分界线,它们之中其实只有一些占据了所谓的中间地带。俄亥俄、印第安纳都蛮靠东,其他几个州也实在说不上是西部。那么为什么把这块地方称作中西部?也许是相对于最早独立的新英格兰及其南部的殖民地,过了阿巴拉契山脉以西就算西部了。

其实这种分类倒蛮像中国南、北方的划分。长江以南的很多省份在真正地理意义上也不能算南方。所谓美国的中西部,也同样并不仅仅作为地图上的一个标注,更像是一系列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如同烟雨之江南,黄沙之塞外一般,总能让散布在或东或西或世界各地的美国人产生某种默契的、心领神会的归属感。一句“我来自中西部”,通常会获得对方意味深长的“哦——”。不过,这“哦——”里所包涵的深意,恐怕就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了。


至今农业还占主体地位的中西部是美国小镇文化的守护者。大学课堂第一堂课自我介绍,总能听到很多同学说,“I grew up on a farm”, “I'm from a small town”,语气欢快而自信。

他们的祖先大多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18世纪或者更早移民到美国,19世纪的西迁运动把他们带到了这一块有“千湖之城”的地方。土地肥沃,密西西比河穿行南下,四季分明,特别是冬天及其寒冷、漫长。但这恰恰是斯堪的纳维亚移民所怀念的家乡的味道,于是他们很多人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叫明尼苏达。

如果你从东岸一路开车到明尼苏达,想了解沿途的风景,明州的同学会这样告诉你:

沿途你会看到:“玉米地--玉米地--玉米地--大豆地--玉米地--玉米地--玉米地--芝麻地--玉米地--改良玉米地--玉米地--密西西比河--明尼苏达。”

玉米、大豆、农场、密西西比河、湖泊、平得一望无际的公路、绵长的冬季、拘谨的路德派教徒、一年一度的斯堪地纳维亚文化节??

这些对很多中西部人来说,就是全部的世界了。东西海岸再繁华、再自由、再风声水气,都难以让他们永远移民到另一个城市。


而移植到了外面的中西部人会水土不服。

他们东漂西荡,环游世界,不愿回家,也没法在另一个地方定居,无论这个地方是纽约、巴黎、还是北京。

圣保罗长大的作家Scott Fitzgerald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描写纽约,就是这样一个让他感觉始终无法融入的地方。在经历了纽约一切的繁华、荒谬之后,主人公Nick说:

即使东岸最让我觉得刺激的时候,即使我能敏锐地感觉到比之俄亥俄河那往西蔓延开来的的那些沉闷、臃肿的小镇,... 东部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的时候 ——即使在那种时候,东岸仍令我产生出某种扭曲的感觉。西卵(Nick和盖茨比所住的地方,位于纽约长岛上的郊区)时常出现在我做的那些荒唐的梦里。梦中的城市就像埃尔·格列柯(El Greco,1541-1614,西班牙画家。作品多用宗教题材,并用阴冷色调渲染超现实的气氛)画的一幅夜景:上百所房屋,既平常又怪诞,蹲伏在阴沉沉的天空和黯淡无光的月亮之下。四个板起了面孔、身穿大礼服的男人正沿着人行道走,他们抬着一副担架,上面躺着一个喝醉酒的女人,女人身上穿着一件白色的晚礼服。她一只手耷拉在一边,手臂上闪耀着珠宝的寒光。抬担架的阴郁的男人转身走进一所房子——走错了地方,没人知道女人的姓名,也没有人关心。


而中西部是家,是圣诞节、是雪中清冷的空气、是夜里黄色的灯火、是世代相传的老宅子、是宇宙中某个已经遗失了的隐秘的中心。相比纽约,Scott Fitzgerald对中西部的描述是:

我记忆中最鲜明的景象之一就是每年圣诞节从预备学校,以及后来从大学回到西部的情景。到芝加哥以外去上学的同学们总是那个十二月的黄昏六点钟聚在那座古老、幽暗的联邦车站,和家在芝加哥的朋友匆匆话别,大家都陶醉在欢快的节日气氛中,只是草草的告别了事。我记得女生们熙熙攘攘的毛皮大衣以及她们在严寒的空气中喊喊喳喳的笑语,记得我们发现熟人时抢手呼唤,记得互相比较收到的邀请:“你到奥德威家去吗?赫西家呢?舒尔茨家呢?”还记得紧紧抓在我们戴了手套的手里的长条绿色车票。最后还有停在月台门口轨道上的芝加哥-密尔沃基-圣保罗铁路的朦胧的黄色客车,看上去就像圣诞节一样地使人愉快。
  火车在寒冬的黑夜里奔驰,真正的白雪、我们中西部特有的雪,开始在两边向远方伸展,迎着车窗闪耀,威斯康星州的小车站暗灰的灯火从眼前掠过。空气中突然掠过一阵使人神清气爽的寒气,我们一路上深深地呼吸着这寒气。这时大家无需言语,却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与这片乡土之间的血肉相连的关系,我们不留痕迹地融化于其中。
  这就是我的中西部——不是麦田,不是草原,也不是瑞典移民的荒凉村镇,而是我青年时代那些激动人心的还乡的火车,是严寒的黑夜里的街灯和雪橇的铃声,是圣诞冬青花环被窗内的灯火映在雪地的影子。我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些漫长的冬天塑造了我略为拘谨的性格。在中西部,人家的住宅以主人的姓氏来命名,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同样造就了我某种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我现在才明白原来这个故事到头来是一个关于中西部的故事——汤&姆、盖茨比、黛西、乔丹和我,我们都是中西部人,也许我们具有什么共同的缺陷使我们无形中不能适应东部的生活。


明尼苏达出了不少名人,Scott Fitzgerald,Charles M. Schulz,Bob Dylan……但他们最后都离开了,去了纽约、加州、巴黎??他们大部分时间在环游世界,居无定所。中西部的小镇塑造了他们的气质,但中西部又容不下他们的僭越。

美国小镇所代表的家,家所代表的根,根所代表的“历史的终结“,大概始终都是令他们畏惧又怀念的存在吧?

来美国的这几年,尤其是去过各个不同的州和城市之后,确实发现了很多以前都没有意识到的事情,其中不乏颠覆我对之前美国认知的事情。


1. 美国人说英语其实是有口音的。有些地方的口音还特别浓厚。比如阿拉巴马,再比如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地区的人还常常嘲笑南方口音。:)

2. 很多很多的美国当地人连他们居住的州都没有出去过。对外面的世界很无知。就像国内偏远地区的人们一样,他们生活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出过生活的那个省。这在美国也很常见。

3. 美国人见面很少会谈论天气。经常挂在最边的一句话是How are you?/how’s it going?/what’s up?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会这么说。类似于国内的你好吗?/吃了吗?

4. 老美聊天也经常会问及家人及琐事,哪怕是个人问题。尤其是同事和熟人之间。但关于收入和钱真的和初中英语说的差不多————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

5. 老美平常很喜欢泡吧喝酒,那里是社交的主要场所之一。尤其是城市里的人。

6. 美国运动四大项:橄榄球,棒球,篮球,冰球。这也是老美聊天的常见话题。

7. 美国真的有很好吃还很地道的美食。比如BBQ,路易斯安那的凯真风格的浓汤。有些餐厅的汉堡等食物做的也非常好吃!(摔麦当劳汉堡王一千条街)

8. 无论穷富,老美都喜欢度。哪怕一年都省吃俭用,也会攒钱去度。

9. 去迪斯尼对于很多美国家庭是每年的必做项目。不要问我为什么。

10. 美国人要比想象中的更爱赌博。

11. 美国人的数学其实没有那么差。

12. 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了解的事情仅限于自己的工作范畴。这跟美国的文化和培训方式有关。这样有利有弊。

13. 在美国生活可以花很少钱就能填饱肚子,也可以花很多钱过的纸醉金迷;还可以过的很舒服的同时又很省钱;不过这需要花些时间研究其中的规律。

14. 接上一条,有时候打折是真的便宜,几千块的东西能一百多块买到。搞明白这事不仅能省不少,还能好做。不过还是那句话,搞明白其中的规律很重要。

15. 有钱的老美喜欢在鸟不拉屎的地方买小木屋(独栋别墅),喜欢买游艇。这一点跟国内不太一样。

16.无论老人小孩,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

17. 高尔夫可以很平民。

18. 私人飞机行业远比想象中的发达。有钱的老美坐私人飞机出行是家常便饭。并不是所有鱼的私人飞机都是湾流,达索或者挑战者。大多数还是空中国王,比奇,奖状这些小型公务机。

美国人是踩草坪的!!!!

小时候,所有老师都告诉我们,你看看人家美国人,多有素质,特别注意环保,从来不踩草坪,所以你们也不能踩

我还真的拿这条当守则,因为我想当高素质的人啊

后来去了美国,我只想把这些老师按在美国的草坪上摩擦

看书的,野餐的,打闹的,运动的,阳光浴晒比基尼的,草坪上真的啥都缺就不缺人好么!!我觉得在美国人心里不仅没有“不踩草坪”这个概念,而且觉得草坪就是用来踩的啊!

大一的时候,我还小心翼翼的沿着校园的砖路走,哪怕明显绕路,我也不伤及一草一木,以致于每次我这么走,身边的美国人都用一种困惑的,看SB的眼光看着我,我都不管,我觉得自己素质高,直到有一天室友幽幽的问我:

“难道你不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么……”


自打那之后为了证明我的智商我毅然决然的抛弃了我多年的原则…

=================


发现很多人在纠结人口密度问题,说是因为美国人少所以踩就没事儿……美国几大城市人口密度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北上广啊……但是很多评论里提到的草种可能是根本原因,我也简单百度了一下,确实草坪分为游憩,观赏,运动场等种类的,不同的草种能不能踩也不一样(我在国内其实还是保持着不踩草坪的习惯)

还有人问我为啥老师既然没去过美国,为什么要瞎说……作为一个90后,感觉我老师那一代人似乎对美国都有特殊的情怀,不能说崇洋媚外,而是向往吧……而且,瞎说的可真不是一星半点儿啊!

以下都是老师们认真的跟我们讲过多次的,不是随口一说的那种:

美国人航空业发达,坐飞机跟坐公交一样简单,到了机场直接买票就有飞机能走

(这条我一直都半信半疑,再发达,也不可能这么夸张啊)

美国人每家都有游艇

(……认真的么老师……)

美国人可自力更生了,到18岁就被家长扫地出门,出去自己挣钱养自己,哪儿像你们,天天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还理直气壮

(呵呵呵……小时候觉得美国孩子一定特别厉害……后来发现真的是呵呵呵……)

美国人特别注意环保,节约资源,素质特别高,你们都学着点儿

(我呸……我后来才发现,就没见过比美国人更能浪费资源的人,除了垃圾分类,我就没看到他们的生活和环保哪儿有关系)

美国人特别注意子孙后代的教育,本地人上大学几乎免费,不像中国,什么都是为了挣钱

(美国子孙后代:我也希望这是真的啊???)

关键呢,我上的还是一所北京市重点……师资是很好的,很多老师都是见过世面的,还这么说美国……真的让我怀疑他们这一代人是不是对美国有什么特殊的情怀……

========================

轻微的反驳一下儿几个比较热门的评论观点:

1. 美国学费问题,很多人说本地人上大学并不贵----本州人上大学确实比外州甚至外国人学费便宜,但仍没到随手拿出来的地步。比如我本科,本州人18k美元一年,外州27k,国际学生44k。对于普通美国家庭来说(尤其是美国人不存钱),瞬间拿出18k是非常困难的,更别说日后还要乘4(而且大部分人都跨州上学),所以肯定要贷款上学,学生毕业后还贷款数年在美国人里非常常见的……

2. 奖学金:有评论说美国人都拿奖学金上学,到最后自己付的钱很少,甚至还能有结余……我不知道你上的什么学校……反正我上的大学都不是慈善机构。奖学金是有,但是能拿到半奖(免一半学费)的人就已经凤毛麟角,更别说拿全奖的。剩下的一些小奖学金,比如贫困家庭补助,也就只有几千美元而已。

我上学六年只见过一个“奖学金有结余”的人,就是我读研时的芬兰房东,他拿着芬兰政府的奖学金来美国读研,因为成绩优异我们学校也给了他一笔,再加上他自己申请了国际奖学金Fulbright,一年算下来竟然能结余上万美元……导师每个月还会发3k的薪水,以致于他读书三年直接在学校附近买了套二手房(也就是后来我租住的房……),然后每个月又多了1600租金收入……他这个书读的真的可以的,一年的净收入要超过很多工作的人了

但这种奇葩恐怕一万人里都找不到一个吧……

3. 游艇:首先声明这里指的游艇就是皮卡后面拉的那种“小船”,不是什么豪华游轮,但也绝不可能像一些评论里说的那样沿海的家庭每家都有,这个真的太夸张了。就拿我们学校附近来说,我们学校沿河,附近也有很多社区,但是只有富人社区才会在河边建有“码头”,而且看船位的数量也远不及房屋的数量,当然有的家庭是把船存在自己家的院子里,但是很少,所以沿海家庭都有游艇这个观点确实太夸张了……

1.在洛杉矶,碰见明星的概率真的挺高的,比如去上学路上就碰见詹姆斯……

电影首映碰见詹姆斯https://www.zhihu.com/video/1124674633303179264

哦对了还有查宁·塔图姆

偶遇勒布朗·詹姆斯和查宁·塔图姆https://www.zhihu.com/video/1124675589415813120

嗯,下课了还可能在学校门口碰上某些电影的红毯首映礼,比如毒液


由于奥尼尔的儿子谢里夫·奥尼尔在我们学校读书打篮球,所以平时在学校也经常碰到他(个子太高了就算在人群里面老远就认得出来……)开学的时候有找他合照过。

(旁边两位是和他玩得最好的队友,每次都见他们三个巨无霸走在一起)

也有身边同学下课偶遇艾玛·斯通,下面是同学拍的。


还有一个同班美女同学周末去学校神奇地碰到了徐峥……(票圈偷的图希望美女不会打我)(好吧她说了不打我hhh)

学校门口那个电影院除了经常有各种电影的全球红毯首映礼,有时也会有人在那里拍电影。比如昆汀在18年底的时候就在那里拍《好莱坞往事》(拍的时候把整条街封了一周,星巴克的牌子都给换了……),电影阵容很豪华,当时我室友很闲在那里等着看能碰到谁,最后虽然没碰到小李子、布拉德·皮特啥的不过有远远地看到小丑女玛格特·罗比。另外从电影放出的预告片里面可以看到我所在学校门口的电影院……

(完整预告可以看:昆汀《好莱坞往事》正式预告)

然后好莱坞TCL中国剧院那条街也经常办首映,所以平时要是闲的没事也可以去那里看首映礼上的明星,下面是室友在《X战JING》首映礼上拍的詹姆斯·麦卡沃伊和尼古拉斯·霍尔特:

2.大学的体育设施非常好,学校对体育的投入很大。比如我所在学校的篮球馆的规格完全不输NBA……


学校篮球馆https://www.zhihu.com/video/1124677942521040896

3.对橄榄球的热爱超出了我的预期,平时和敌队的比赛,会有很多毕业的校友拖家带口去看比赛。

UCLA VS USChttps://www.zhihu.com/video/1124678721948450816

4.南加的天气比想象中还美好。后来明白美国电影里面拍出来的很多风景之所以有那种氛围,是因为天气就是那样的……(嗯下面的图都是原图没P过)










圣莫妮卡海滩傍晚https://www.zhihu.com/video/1127251520684699648


圣莫妮卡海滩https://www.zhihu.com/video/1127251665765765120

5.有好就有坏,在我来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美国大城市应该就像中国一样,有大规模的现代化设施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洛杉矶也一度号称美国第二大城市,然而后来我发现洛杉矶的“大”仅仅就是面积大,除了市中心一片高楼,其他地方就是摊大饼一样的平房,大部分地方其实随手一拍就像中国的一个小乡镇(难怪叫山鸡村……)。再到后来我发现整个美帝最符合我对大城市幻想的地方就是纽约了,很多美国影视剧也喜欢把故事背景设定在纽约,但那是因为纽约是他们唯一一个真正看得过去的大城市了,但这就给没去过美国的人一种误解,以为美国大城市都像纽约那样。其实其他地方都没有纽约那样的现代化规模。

6.流浪汉比我想象中的多,特别是洛杉矶的流浪汉。在市中心的某一片区域甚至专门有一片流浪汉聚集区,有一次打车的时候师傅绕路路过那里,把我给震惊了,流浪汉成群结队的简直都可以成立一个丐帮了。学校周围清晨也会有很多流浪汉到处乱晃。第一天到美国的时候出门买早餐还碰到神经质的流浪汉对路人大喊大叫。还有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边上也有很多流浪汉聚集。后来我上一门课是关于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前解决洛杉矶城市问题的,老师就有一个解决洛杉矶流浪汉问题的课题……

7.本科生的兄弟会姐妹会比我想象中更浪,一周7天没有哪一天不开party的,每次半夜回家经过兄弟会姐妹会的房子都是一群群喝醉的肉体,老远就听得到音乐。哦对了说到party想到了才开学的时候学校还官方组织了一次全校群趴(这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哈哈哈),放几个视频让大家感受一下土嗨现场……

UCLA开学大型土嗨现场https://www.zhihu.com/video/1126234795524567040


UCLA开学大型土嗨现场2https://www.zhihu.com/video/1126235144494952448


UCLA开学大型土嗨现场3https://www.zhihu.com/video/1126235801352351744

虽然很嗨但是该学习的时候大家还是会苦逼学习的,嗯(一脸认真)。

8.去之前一直以为硅谷这种世界科技中心应该是一个很科幻很繁华的地方,去之后才发现硅谷怎么看都像是城乡结合部,具体点说像我高中呆过的重庆大学城……(详见另一篇回答:真实的硅谷是怎样的?)


暂时想到这些,想到更多再更吧。



喜欢的话欢迎点赞分享或者关注我公众号“不灭事务所”找我玩哦~

在美国留学,就说说课堂上和留学生活上的几件事吧

1. 美国大学上课时间是真心反人类,我有中午12点半到2点半的课,也有从下午2点上到晚上8点中间没有休息的课。在我的印象中,美国人是没有一日三餐这个概念的,中国人习惯12点左右吃午饭,晚上6点左右吃晚饭,而美国人。。。。随时随地都在吃吧,只要有空,就能吃,所以他们可能觉得,饭点儿上课也无所谓,这就很蛋疼了

2. 在我前半段的学生生涯中,一直接受的教育是上课不能吃东西,而美国的课堂上,该吃吃该喝喝,甚至老师心情好了,会给学生带自己做的甜点,边上课边吃,小组同学做presentation ,回答问题的奖品通常是薯片,曲奇,各种小零食,反正美国人的嘴是没停的,即使在课堂上

3. 美国食物真心难吃,不健康的食物,以油炸一切为代表。健康的食物,全麦吐司谷物麦片沙拉鸡胸牛排为代表,基本就是食材本身的味道,健康无口感

4. 商学院的中国人是真特么的多。。。。

5. 人之间互相很有礼貌,出电梯的时候人家会跟你说“have a good day”。目光接触的时候都会微笑回应。不小心碰到别人,不管是不是人家的错,双方都会讲声sorry

6. 美国人开车真的比中国人规矩很多,不乱夹道,变道会打灯,转弯一定会让直行,等等,真的很守规矩

7. 美国的孩子真的是皇帝一般的存在,打不得骂不得,我有一次去办SSN的时候,等候区有个小孩子又吵又闹,一个白人老大爷对着孩子教育了几句,注意,并没有吼小孩,只是教育,可能语气稍微严厉了一点,然后周围素不相识的各种人群起而攻之,一个黑人小哥说孩子不听话有他妈妈管教他,你没有资格去批评他。当时那个场面我惊呆了,没想到美国熊孩子地位这么高,孩童时期的上帝应该也不过如此吧。。。

8. 美国没有蹲坑,只有马桶,所有卫生间里都有卫生纸,所以我在美国顺利养成了出门不带纸的好习惯

9. 没有支付宝的国家去哪儿都必须带卡(有些支付不需要密码),不像国内一部手机就可以勇闯天涯,美国没卡你啥都买不了,所以后来我回国的时候,在香港机场转机,买星巴克掏出一张BOA的卡给人家说刷卡,后面小姐姐跟看傻子一样看着我,那一刻我真切意识到,我落后了

以后想到什么再补充吧……(补一张教我valuation的老师,贼像钢铁侠啊哈哈哈哈哈哈,他结课的时候正好妇联4上映,我一个朋友是钢铁侠的死忠粉,钢铁侠死了,他结课了,这兄弟在最后一节课上抱着老师的照片哭的死去活来。。。。。)

关于那个骗了无数中国人的“美国人十八岁就离开父母独立,自力更生”的大谎言。

对,很多人成年之后就离开父母,很多人上大学是完全依靠学生贷款,然而一般这样的人基本上都是家里穷或者一堆孩子,完全没办法完全负担的起他上大学的费用的,所以才需要贷款。况且美国的大学普及率真的没有你们想象的这么多,很多人高中毕业甚至没毕业就找工作了,算一下18岁确实独立了。国内也有的是读完初中出去打工的人对不对。

说回需要上大学的那帮人。美国底层,中产,有钱人的生活和理念真的是天差地别,底层穷人很多几乎没什么积蓄,也没有攒钱的计划和想法,当然更不可能专门为孩子上学去攒一笔教育基金。他们也不重视教育,孩子就是好好上完高中就差不多,有幸考上大学,贷款咯,反正毕业一段时间内还的上就行,就算还不上也不关家长的事。然而中产到高产的人就完全不同,高产先不说因为他们大概不太需要专门为了孩子上学攒钱…中产阶级一般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会开始攒钱,并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尽可能的在教育上面投资。全世界的中产都是一样的,自带一种危机感,害怕孩子一个不注意就掉到底层,并且希望通过教育爬到更高的阶层。这种情况下,他们是绝对会为孩子负担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费用的,尤其是那些孩子上了医学院法学院的,基本上负担个将近十年的高等教育的支出。

所以根本不存在美国人十八岁扫地出门这个说法,就算有,那是因为爹妈没钱,绝不可能是有钱不给。


补充回答一些关于评论的地方。

很多评论说我片面,也许吧,但是我说的是大部分的情况,穷人没有存款意识得过且过并且远没有中产以及富人重视教育是美国社会现状,肯定也有人穷志不穷,即使没钱也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的,但是比较少。

穷人对于教育没有太重视还是跟他们本来生活的环境有关,美国相较于国内阶级相对固定,每个阶级各有一套生活模式,很多底层的人不上大学,做着不需要上大学也可以做的工作,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思想,于是也没有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执念,即便考上大学家里没钱给,最后只能贷款。

还有评论说中产也有贷款的,也有完全不靠家里读书的。首先不靠家里读书不代表要去打工或者贷款,靠奖学金也可以。另外,中产这个概念太大了,个人年收入三万多到一二十万都可以叫做中产,而且家跟家也不一样,一个孩子和四五个孩子也不一样,生活在小城市和在纽约湾区也不一样,上州内公立州外公立和私立也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所有中产都能给孩子完全付的起学费。但是肯定的是,如果能承担的起,几乎没有家长会要求孩子贷款上学的,因为贷款有利息啊,美国爹妈也是亲爹亲妈,为什么要让孩子去负担本来不需要负担的额外的钱。当然生活费有可能会要求孩子自己赚一部分,大学生打工也很普遍,但是几乎不可能有大学生可以通过打工完全赚到学费加生活费,美国大学学费是很惊人的。反正我在美国这么多年,家里完全能承担得起学费却偏要孩子贷款上学的,我是一个都没见过。

以及美国也不是所有中产的孩子都会上大学,的确美国人更看中孩子自身意愿这件事。但是大学普及率要比底层高很多很多。

以及即便评论里有见过,我觉得那真的算是少数个例,不能代表整体情况。我观察到的,基本都是中产努力好做给孩子提供良好环境,孩子有意愿读书就倾力支持,底层人民更加随缘,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低于中产,至于真正的富人…基本从出生就享受着最好的一切,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这篇回答只写我觉得最让我意外的地方,不谈褒贬~

家庭教育

出国前:

美国孩子从小就剪草坪送报纸挣钱,18岁就自生自灭父母不管了,各个独立自主坚强有个性。

出国后:

美国贫富差距分化巨大。中产阶级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处于实实在在的折叠世界。

入学第一天,不少美国孩子父母家人亲戚爷爷奶奶大包小包浩浩荡荡,连宿舍床铺都小心翼翼地给孩子铺好。毕业典礼的时候,中国留学生们大多形单影只,美国孩子则是全家老少齐上阵,上至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下至刚出生的婴儿,都会赶来参加家族成员的毕业典礼,颇有“一人毕业鸡犬升天”的感觉,比国内的毕业典礼壮观热闹多了。

至于18岁被赶出家门自力更生的美国孩子,大概率是学费实在是太TM贵了根本负担不起。毕竟美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单亲妈妈、底层赤贫人口和homeless,他们的孩子,上学也只能上“辍学工厂”,工作基本是停车场的小时工、麦当劳的服务员。我读书时的健身教练就是,出身普通白人家庭,一天打三份工,还入不敷出。

关于美国教育资源贫富差异有多大,有一部纪录片《等待超人》值得一看,看看美国穷人的孩子和弱势群体如何为了孩子的教育苦苦挣扎。

而真正有能力的家庭,也会不遗余力的为孩子修桥铺路奠基,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常春藤大学富豪舞弊大家应该都记忆犹新~

爱国教育

出国前:

美国不像中国,一天到晚搞什么”“爱国主义教育”。

出国后:

美国的爱国教育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哪里像TG,越教育大家越反感。在中国,爱国会被人骂“小粉红””愤青“,在美国,国旗不仅仅可以挂在政府大楼,还能挂在家门口,做成图案穿上比基尼,做成饼干放在超市,超市里的国旗饼干还卖的特别好~甚至各种装饰品、头饰、服装上都有美国国旗元素,大家也习以为常,比如美国队长的盾牌。

我在一所小学工作,每天早上九点钟,广播里雷打不动地响起“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所有的教职工和学生,不管是在送早餐的食堂大妈,擦桌子的助教,训孩子的老师,还是打闹的孩子,全都肃立不动,默默对国旗宣誓。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尴尬地看着他们都泥塑木雕一般,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初中孩子的social study作业,作业要求中有一条很明确:作业必须comply with American value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符合美国价值观,自由民主平等多元化统一。美国小孩从小就从潜移默化接受这些价值观的洗礼并把它当成普世价值~而在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了大家调侃的段子~

工作

出国前:

不像中国这种人情社会,美国公平民主法治,大家都是凭实力吃饭,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实现美国梦!

出国后:

狗屁!入学第一天,导师就孜孜不倦地劝我,亲爱的,不管你以后是工作还是读博,一定要建立connection——啥叫connection呢,通俗来说就是多认识人、多找关系!

在美国留学的孩子都知道,找工作基本靠内推,一个内推胜过一百份海投。许多工作当你看到网上的招聘广告的时候已经晚了,大概率早有内部人士捷足先登。我读书时的实习、毕业后的工作、身边同学的工作,大大小小基本都是靠学长学姐导师推荐。

简单来说,当大家实力相当的时候,认识人和不认识人就是天差地别。所以,留学的同学们,一定别光顾着赶deadline,多social也是必不可少的。

福利

出国前:

美国福利好,生孩子能发牛奶,养老无忧等等。。。

出国后:

医疗、教育、保险乃是压在美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医疗费有多坑爹我就不详述了,知乎上各种天价账单的传说数不胜数。我现在仍然记得,当初我年轻不懂事,感冒后立马去医院,感冒好后又作死地遵医嘱复查——两周后收到500美元的账单——这还是扣完保险后的,而两次检查的时间都不超过十分钟——于是年轻的我一个下午都在对着账单哭,从此只要不关系到生死存亡,我就对医院避而远之~

所谓的高福利更是无从谈起。有一件事我至今觉得令人发指,我毕业前在一家公立preschool实习,有一位老师因为生孩子请了产,我以为大概我实习结束前见不到她了,结果一个多月之后,这个老师就疲惫不堪地来上班了。

我很感动,没想到美国人民如此敬业,结果有一天我和同事闲聊才知道,他们虽然身为公立学校的老师,但是只有12周的无薪产,大概这位老师家里经济情况不好,所以生完孩子一个多月就赶紧来上班了。

别的福利情况我不敢断言,产对于美国妈妈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即。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对于雇员50人以上的公司,必须为员工提供12周的无薪产。

而带薪产,至今没有相关法律和条文,只能看资本家良心了。

美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没有法律规定带薪产的国家之一!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法律不规定带薪产的工业化国家!

其他几个国家是什么呢,苏里南,巴布新几内亚和几个太平洋岛国~

再多一嘴,美国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是67岁,超市里面头发花白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在做收银,公寓前台有时也会是个慢吞吞常忘事的老太太。美国从来不是一个以高福利闻名的国家,过去有太多吹嘘美国自由民主福利的文章,让国内不了解情况的人民对美国产生不切实际的向往。

美国并不是小清新们幻想的promising land,相反,从美国立国之初,就崇尚个人奋斗、鼓励climb the social ladder。幻想高福利的同学们,还是考虑北欧吧~

美国人很喜欢凑热闹。

如有人求婚,那场面绝对是里三层外三层的起哄,成功了比男主还兴奋。

就说个事吧。

奥兰多迪士尼,有个满热门的项目,排队人巨多。

突然我听见前面在传话

“we need two”

虽然我英语学渣,但这句话我还是听懂的,他们正好缺2个空位没人坐。

说来也奇怪,那天我们俩前面那么一长串队伍,居然没有2人同行的。

传到我这,我就大喊“we are two”

然后你猜怎么着。

前面的老美都疯了,有跳起来喊yeah的,有大声鼓掌的,有和我击掌的。

我也不知道他们的兴奋点在哪。

我就这样被“一路高歌”的走到了最前面。

那场面就好像拳王带着金腰带进场一样。

网上找的图,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一群人排成两排在你两边欢呼。

有什么事是去了美国才知道?

女孩往事:蒂凡尼与纽约城

1958 年,28 岁的草间弥生来到纽约。后来她在回忆录中写道:「从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楼俯瞰凡间,就像是观望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野心的战场。虽然现在两手空空,可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在纽约随心所欲,掌握自己向往的一切。」

草间弥生追梦的年代是纽约成为世界艺术中心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从纯真和充满希望开始,然后被愤怒和暴力冲突所吞噬。肯尼迪被刺,马丁·路德·金被刺,青年人走上街头,反战,平权 。草间弥生在纽约见到了唐纳德·贾德、安迪·沃霍尔、约瑟夫·康奈尔,并且被卷入波普艺术的大潮。

冬日橱窗秀之一

这个时候也是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开始。 波伏娃的《第二性》从法国翻译传来,口服避孕药发明,越来越多的女士在「二战」后走上工作岗位,女权活动家们积极争取性别平等和生育、堕胎、避孕、离婚等权利。草间弥生的作品里有很多女权运动的隐喻,充满了可以解释成月亮、太阳、宇宙中渺小的星、阴与阳的波点。除了女权,她也加入了反战运动,发起波点占领华尔街运动,带领赤身裸体、画满波点的人出现在纽约著名的公共场合:纽交所、华尔街。

先锋艺术家们的纽约是安迪沃霍尔的工厂(Factory),而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来纽约追梦的工薪阶层的女孩来说,纽约则是另外一番模样。如同描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纽约生活的经典美剧《广告狂人》和《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角色们的命运一样,大部分女士能找到的工作也就是秘书、电话接线员和百货公司的化妆品销售员之类的辅助性职位。不少年轻女士上学、工作,或者来大城市的最终目标还是找一个金龟婿,成为家庭主妇。

冬日橱窗秀之二

第五大道上那些精致梦幻的商店橱窗,是吸引这些来到大城市的年轻女孩的第一道光。就像《蒂凡尼的早餐》里年轻迷茫的郝莉小姐,拥有的唯一资本是自己的年轻、天真和性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到哪里去,但是坚定的直觉告诉她,自己理想的生活是第五大道上蒂凡尼珠宝店那样的气氛,优雅、浪漫、梦幻。

冬日橱窗秀之三

第五大道的蒂凡尼营造的是关于爱情、梦幻、美丽生活仪式的感觉。但当我们把散落在纽约各个博物馆的蒂凡尼工艺品背后的故事拼起来,才知道这些美丽事物的另外一面,关于蒂凡尼如何成为蒂凡尼,关于纽约几百个时尚制衣作坊的历史,关于纽约如何继巴黎之后,成为世界时尚之都的故事。

冬日橱窗秀之四

蒂凡尼公司 1837 年在康州小镇 Brooklyn 成立,最开始是一家精品文具小店(stationery and fancy goods emporium),一年以后搬到了纽约曼哈顿的下城。1853 年,创始人之一的 Charles Tiffany 赢得公司的控制权,并且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珠宝业上。此后,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有什么事是去了美国才知道?

女孩往事:蒂凡尼与纽约城

1958 年,28 岁的草间弥生来到纽约。后来她在回忆录中写道:「从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楼俯瞰凡间,就像是观望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野心的战场。虽然现在两手空空,可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在纽约随心所欲,掌握自己向往的一切。」

草间弥生追梦的年代是纽约成为世界艺术中心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从纯真和充满希望开始,然后被愤怒和暴力冲突所吞噬。肯尼迪被刺,马丁·路德·金被刺,青年人走上街头,反战,平权 。草间弥生在纽约见到了唐纳德·贾德、安迪·沃霍尔、约瑟夫·康奈尔,并且被卷入波普艺术的大潮。

冬日橱窗秀之一

这个时候也是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开始。 波伏娃的《第二性》从法国翻译传来,口服避孕药发明,越来越多的女士在「二战」后走上工作岗位,女权活动家们积极争取性别平等和生育、堕胎、避孕、离婚等权利。草间弥生的作品里有很多女权运动的隐喻,充满了可以解释成月亮、太阳、宇宙中渺小的星、阴与阳的波点。除了女权,她也加入了反战运动,发起波点占领华尔街运动,带领赤身裸体、画满波点的人出现在纽约著名的公共场合:纽交所、华尔街。

先锋艺术家们的纽约是安迪沃霍尔的工厂(Factory),而对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来纽约追梦的工薪阶层的女孩来说,纽约则是另外一番模样。如同描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纽约生活的经典美剧《广告狂人》和《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里角色们的命运一样,大部分女士能找到的工作也就是秘书、电话接线员和百货公司的化妆品销售员之类的辅助性职位。不少年轻女士上学、工作,或者来大城市的最终目标还是找一个金龟婿,成为家庭主妇。

冬日橱窗秀之二

第五大道上那些精致梦幻的商店橱窗,是吸引这些来到大城市的年轻女孩的第一道光。就像《蒂凡尼的早餐》里年轻迷茫的郝莉小姐,拥有的唯一资本是自己的年轻、天真和性感,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到哪里去,但是坚定的直觉告诉她,自己理想的生活是第五大道上蒂凡尼珠宝店那样的气氛,优雅、浪漫、梦幻。

冬日橱窗秀之三

第五大道的蒂凡尼营造的是关于爱情、梦幻、美丽生活仪式的感觉。但当我们把散落在纽约各个博物馆的蒂凡尼工艺品背后的故事拼起来,才知道这些美丽事物的另外一面,关于蒂凡尼如何成为蒂凡尼,关于纽约几百个时尚制衣作坊的历史,关于纽约如何继巴黎之后,成为世界时尚之都的故事。

冬日橱窗秀之四

蒂凡尼公司 1837 年在康州小镇 Brooklyn 成立,最开始是一家精品文具小店(stationery and fancy goods emporium),一年以后搬到了纽约曼哈顿的下城。1853 年,创始人之一的 Charles Tiffany 赢得公司的控制权,并且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珠宝业上。此后,

美国作为一个以民主投票为傲的国家,现行的投票制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有时候反映的不是真正的「民意」。

美国现行的投票制度,「相对多数制」。顾名思义,只要一个候选人拿到了比其它候选人更多的票,他就能当选。一直以来,美国都为自己的选举制度而自豪。他们认为,一人一票就可以选出好的总统。可是你相信吗:历史上至少有五次大选,当选总统的并不是民意最高、最受欢迎的候选人。这是怎么回事?

这里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大家应该知道,美国大选需要候选人先在每个州进行选举,有些州自古以来就支持共和党,而有些州一直以来就力挺民主党,这些州的选举结果没有悬念。因此,真正对总统选举结果有影响的,是所谓的「摇摆州」,也就是两大党派都有可能获胜的州。可以说,谁赢得了这些摇摆州,谁就基本确定当选。比如 2016 年,特朗普赢得了大多数摇摆州,所以就成功当选。在 2000 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是小布什,民主党候选人是戈尔。佛罗里达州作为摇摆州,是布什和戈尔的重点争夺对象。结果两人在佛州的得票非常接近:布什得到 2912790 票,戈尔得到 2912253 票,布什只比戈尔多了 537 票就赢得了佛州,并且最终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大选,当选了总统。

其实,除了布什和戈尔两大候选人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小党的候选人。但由于美国是两党制国家,小党候选人几乎不可能获胜,所以我们很少关注这些小候选人。但是,2000 年有一个小党的候选人我们必须关注,他叫纳德尔,是绿党的候选人,他在佛州只得到 90000 多票,跟布什和戈尔的 290 多万票相比,可以说是少得可怜。但是就是他这 90000 多票改变了局势。因为绿党的政治倾向和民主党很接近,但和共和党相差很远。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 90000 多个投票给纳德尔的选民,他们的第二偏好是民主党的戈尔,而布什是他们最不喜欢的。

如纳德尔没有参选,那这 90000 个投票给他的人中,绝大部分会把票投给戈尔,而不是布什。刚刚说过,在佛州布什只比戈尔多了 500 多票。所以,如纳德尔不参选,那么戈尔得到这 90000 多张票,就将赢下佛罗里达州,从而赢得整个选举,最终当选总统。基于美国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纳德尔不参选,戈尔当选而小布什落选,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所以说纳德尔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候选人,实际上改变了整个世界。

原本我们以为,在佛罗里达州,因为布什得票最多,所以布什最受欢迎,戈尔第二,所以布什理应赢得佛州。然而,如果仅仅比较布什和戈尔,那么投票给纳德尔的人和投票给戈尔的人都更喜欢戈尔而不是布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2000 年在佛州,戈尔的支持者实际上比布什更多,最符合民意的结果其实是戈尔赢下佛州,而不是布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说明了一件事:在美国的投票制度下,得票最高的未必是真正最受欢迎的人。现在我们把刚刚的故事抽象化:设某个州有 A、B 和 C 三个候选人,A 的政治立场偏左,B 和 C 都偏右。投票结果是:40% 的人投票给 A,30% 的人投给 B,另外 30% 投给 C,最终 A 当选。然而因为有 60% 的人投给了偏右的 B 和 C,所以这个州的大多数人其实更偏右,但最终结果却是偏左的 A 当选。这个结果显然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民意,那是谁的错?

选民没有错,他们只是忠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偏好。

候选人没有错,每个人都有参选的权利。

错的是上面这种投票制度。一个选举制度应当最大程度地体现全体公民的意见,公民应当有权利在选票上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美国选民能在选票上表达的信息很有限——他们只能在选票上说「我最喜欢哪个候选人」。然而,很多时候选民还想要表达「我第二喜欢谁,我第三喜欢谁」等等。美国选民无法在选票上表达自己的这些偏好,这才导致了刚刚说的 2000 年大选的不公正结局。如果投给纳德尔的选民有机会在选票上表达自己完整的偏好,也就是「我最喜欢纳德尔,同时我也很喜欢戈尔,但布什绝对不行」,那么真正最受欢迎的戈尔就会当选,这才是真正体现民意的选举结果。

这种投票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它允许选民表达的信息很有限。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候选人,在这种制度下,你会怎么做?如果我是共和党的候选人,我会暗中扶持和我们共和党相对立、却和民主党立场接近的小党,让这些小党更有竞争力,分走民主党的选票。反过来,民主党也会暗中扶持和共和党立场接近的小党,让他们抢走共和党的选票。也就是说,这种投票制度使得竞选者可以通过扶持自己的对手来赢下竞选!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美国的事。2000 年大选,因为纳德尔分流了民主党戈尔的选票,共和党布什成功当选。于是 2004 年大选时,共和党大力扶持纳德尔再次参选。暗中扶持不重要的小对手,让他分走主要对手的选票,这种竞选策略在美国许多选举中都出现过,比如州选举、议员选举。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美国作为一个以民主投票为傲的国家,现行的投票制度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制度,有时候反映的不是真正的「民意」。

美国现行的投票制度,「相对多数制」。顾名思义,只要一个候选人拿到了比其它候选人更多的票,他就能当选。一直以来,美国都为自己的选举制度而自豪。他们认为,一人一票就可以选出好的总统。可是你相信吗:历史上至少有五次大选,当选总统的并不是民意最高、最受欢迎的候选人。这是怎么回事?

这里讲一个真实的例子。大家应该知道,美国大选需要候选人先在每个州进行选举,有些州自古以来就支持共和党,而有些州一直以来就力挺民主党,这些州的选举结果没有悬念。因此,真正对总统选举结果有影响的,是所谓的「摇摆州」,也就是两大党派都有可能获胜的州。可以说,谁赢得了这些摇摆州,谁就基本确定当选。比如 2016 年,特朗普赢得了大多数摇摆州,所以就成功当选。在 2000 年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是小布什,民主党候选人是戈尔。佛罗里达州作为摇摆州,是布什和戈尔的重点争夺对象。结果两人在佛州的得票非常接近:布什得到 2912790 票,戈尔得到 2912253 票,布什只比戈尔多了 537 票就赢得了佛州,并且最终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大选,当选了总统。

其实,除了布什和戈尔两大候选人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小党的候选人。但由于美国是两党制国家,小党候选人几乎不可能获胜,所以我们很少关注这些小候选人。但是,2000 年有一个小党的候选人我们必须关注,他叫纳德尔,是绿党的候选人,他在佛州只得到 90000 多票,跟布什和戈尔的 290 多万票相比,可以说是少得可怜。但是就是他这 90000 多票改变了局势。因为绿党的政治倾向和民主党很接近,但和共和党相差很远。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 90000 多个投票给纳德尔的选民,他们的第二偏好是民主党的戈尔,而布什是他们最不喜欢的。

如纳德尔没有参选,那这 90000 个投票给他的人中,绝大部分会把票投给戈尔,而不是布什。刚刚说过,在佛州布什只比戈尔多了 500 多票。所以,如纳德尔不参选,那么戈尔得到这 90000 多张票,就将赢下佛罗里达州,从而赢得整个选举,最终当选总统。基于美国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纳德尔不参选,戈尔当选而小布什落选,那么整个世界都会不一样。所以说纳德尔这个无足轻重的小候选人,实际上改变了整个世界。

原本我们以为,在佛罗里达州,因为布什得票最多,所以布什最受欢迎,戈尔第二,所以布什理应赢得佛州。然而,如果仅仅比较布什和戈尔,那么投票给纳德尔的人和投票给戈尔的人都更喜欢戈尔而不是布什。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2000 年在佛州,戈尔的支持者实际上比布什更多,最符合民意的结果其实是戈尔赢下佛州,而不是布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说明了一件事:在美国的投票制度下,得票最高的未必是真正最受欢迎的人。现在我们把刚刚的故事抽象化:设某个州有 A、B 和 C 三个候选人,A 的政治立场偏左,B 和 C 都偏右。投票结果是:40% 的人投票给 A,30% 的人投给 B,另外 30% 投给 C,最终 A 当选。然而因为有 60% 的人投给了偏右的 B 和 C,所以这个州的大多数人其实更偏右,但最终结果却是偏左的 A 当选。这个结果显然没有体现出真实的民意,那是谁的错?

选民没有错,他们只是忠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偏好。

候选人没有错,每个人都有参选的权利。

错的是上面这种投票制度。一个选举制度应当最大程度地体现全体公民的意见,公民应当有权利在选票上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美国选民能在选票上表达的信息很有限——他们只能在选票上说「我最喜欢哪个候选人」。然而,很多时候选民还想要表达「我第二喜欢谁,我第三喜欢谁」等等。美国选民无法在选票上表达自己的这些偏好,这才导致了刚刚说的 2000 年大选的不公正结局。如果投给纳德尔的选民有机会在选票上表达自己完整的偏好,也就是「我最喜欢纳德尔,同时我也很喜欢戈尔,但布什绝对不行」,那么真正最受欢迎的戈尔就会当选,这才是真正体现民意的选举结果。

这种投票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它允许选民表达的信息很有限。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候选人,在这种制度下,你会怎么做?如果我是共和党的候选人,我会暗中扶持和我们共和党相对立、却和民主党立场接近的小党,让这些小党更有竞争力,分走民主党的选票。反过来,民主党也会暗中扶持和共和党立场接近的小党,让他们抢走共和党的选票。也就是说,这种投票制度使得竞选者可以通过扶持自己的对手来赢下竞选!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美国的事。2000 年大选,因为纳德尔分流了民主党戈尔的选票,共和党布什成功当选。于是 2004 年大选时,共和党大力扶持纳德尔再次参选。暗中扶持不重要的小对手,让他分走主要对手的选票,这种竞选策略在美国许多选举中都出现过,比如州选举、议员选举。

责任编辑:
热门阅读排行
© 18货源网